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谷崎润一郎《鹤唳》文本中的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 20:14
  《鹤唳》(1921年)是谷崎润一郎创作于1918年首次中国旅行之后的一部短篇小说。由于作品中融入了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元素,所以此篇小说中故事设置发生的舞台背景虽然不是在中国,但仍属于取材于中国,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中国情趣”作品群中的一部。虽然同属于谷崎创作的系列“中国情趣”作品中,但《鹤唳》在谷崎的精神立场上属于一个转折性的文本,在“中国情趣”作品中占有比较特殊的重要位置。《鹤唳》这一文本中主人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和由此展现出的文化内涵显然与其他作品不同。《鹤唳》中所展现的中国情趣更富有隐喻性,更趋向于精神的传递,蕴含了作者对自身理想的精神境地的执着追求。隐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当代更是形成了跨学科多元研究的热潮和趋势,成为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也成为了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相似性与体验性的角度出发探讨《鹤唳》这篇文学作品,可以拓宽文学文本研究的视野、丰富文学研究的内容。文学中存在隐喻现象,因为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隐喻是语言的属性,文学中隐喻现象无处不在,但是文学不仅是文字形式,文学中的隐喻问题也不单单等于语言问题,作家与读者这些文学的创造者与欣...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要旨
第1章 序論
    1.1 問題提起
    1.2 先行研究
        1.2.1 「鶴唳」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1.2.2 隠喩についての研究
    1.3 研究目的と価値
    1.4 論文構成
第2章 「鶴唳」と隠喩の概観
    2.1 「鶴唳」の概観
        2.1.1 「鶴唳」のあらすじ
        2.1.2 「鶴唳」についての分析
    2.2 隠喩の概観
        2.2.1 隠喩の類似性
        2.2.2 隠喩の体験性
        2.2.3 文学中の隠喩
第3章 隠喩表現の文化背景
    3.1 大正時代の谷崎の中国旅行
    3.2 谷崎と大正時代の中国
第4章 隠喩から見る「鶴唳」
    4.1 隠喩の類似性から見る「鶴唳」
    4.2 隠喩の体験性から見る「鶴唳」
第5章 結論
参考文献
執筆者のプロフィール
謝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概念隐喻”理论兴起的动因[J]. 邵钦瑜,冯蕾.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诗性文化的浪漫体验与精神故乡的现实寻根[J]. 陈云哲,傅羽弘.  外语学刊. 2013(06)
[3]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J]. 束定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4]概念隐喻普遍性的认知体验性研究[J]. 徐剑英,易明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5]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辨证[J]. 于飞,张绍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6]从胡适对古典诗词的评介看他的修辞观[J]. 黄健.  湘南学院学报. 2007(06)
[7]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 王文斌.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02)
[8]隐喻与人类中心论[J]. 戴俊霞.  外国语言文学. 2003(02)



本文编号:3516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516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e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