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02:10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委婉语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交流能力象征。它是一种用相宜的方式谈论不适合谈论的事物或人的方式,因此它具有重要的交流和实用功能,同时也有美学价值。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人们需要以一种适合的方式使用委婉语,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很独特,有时具有习语和典故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习语的这些表达方式是固定的,并且他们的使用环境时特定的,这就需要学习者不应仅根据语法结构或逻辑推理进行学习,还应该找到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之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英语学习者不知道汉语委婉语适用情况是否适应英语委婉语的使用情况。因此,探究英汉委婉语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篇论文不仅将英汉委婉语在定义和构成方式上进行了比较分析,而且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和认知模式等方面对产生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委婉语不仅是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心理现象。在此论文中,作者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试图阐释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最重要的是,作者将建立英汉委婉语共同享用的语义加工机制,此机制为实解委婉语提供了有效的认知机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试图建立一个英汉委婉语共享的语义加工机制。本文主要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对比法,文献研究法和基于用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法,作者从定义,构成,变体,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方面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具体应用在第四章体现。在对比法的指导下,读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英汉委婉语的相同与不用;在文献研究法的指导下,作者完成了一章及二章的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部分。通过此法的运用,研究者能够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想结合,同时信息量巨大且费用较低。通过基于用法研究方法的运用,作者在第四章用大量的委婉语语料来阐述英汉委婉语的不同,同时在第五章和第六章用具体语言实例来推导和验证加工机制。此方法的优势在于更便于读者理解理论和模型解释。本论文的创造性结果在于它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建立一个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在这个加工机制模型中,有四个成分:源域,目的域,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输入空间一是以委婉语字面义建起的框架。输入空间二是以禁忌语建起的语义框架。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被投射到类属空间。类属空间又将抽象结构投射到输入空间,将两个输入空间联系起来,输入空间的对应元素发生映射。在映射过程中,增加了心理距离,生理距离或社会距离,因此产生委婉效果。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被投射到类属空间里。在类属空间形成抽象的结构。这些映射元素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内形成层创结构,新的语义产生。这篇论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运用认知理论研究委婉语的不足,尤其是运用隐喻研究委婉语的不足。尽管此弥补不绝对准确和完全,作者仍希望此研究能够为认知方面委婉语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此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目前国内外对委婉语的研究局限在功能,形势,分类上面,将委婉语作为文学修辞手段进行研究。因此,以认知的角度,研究委婉语是对英汉委婉语形成原因,构成方式的认知解读,这里弥补了英汉委婉语认知研究的理论不足。此研究的实际意义体现在外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两个方面。就外语语言教学来说,运用这个机制,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外语委婉语,能够更加正确的使用委婉语。对于跨文化交际这方面来说,更好英汉委婉语的加工机制,能帮助交际者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他们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委婉语 概念整合 加工机制 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H31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6
  • 1.1 Study Background11-12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 Study12-13
  • 1.3 Study Approaches13-14
  • 1.4 Hypothesis of the Study Paper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3
  • 2.1 Study Abroad16-19
  • 2.2 Study at Home19-23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23-45
  • 3.1 Metaphor23-31
  • 3.1.1 The Cognitive Nature of Metaphor23-24
  • 3.1.2 Explanatory Power of Metaphor on Euphemisms24-28
  • 3.1.3 Features of the Euphemisms Formed by Metaphor28-31
  • 3.2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31-35
  • 3.2.1 Introduction on Blending Theory31-33
  • 3.2.2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I Theory on Euphemisms33-35
  • 3.3 Euphemism35-45
  • 3.3.1 Definition of Euphemism35-36
  • 3.3.2 Principles of Euphemism36-38
  • 3.3.3 Classification of Euphemism38-45
  • Chapter Four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Euphemism and Chinese Euphemism45-72
  • 4.1 Generaliz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45-59
  • 4.1.1 Defini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45-49
  • 4.1.2 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49-59
  • 4.2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59-68
  • 4.2.1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nglish Euphemism60-64
  • 4.2.2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inese Euphemism64-68
  • 4.3 Social Mental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68-72
  • 4.3.1 Sense of Shame69
  • 4.3.2 Sense of Bashfulness69
  • 4.3.3 Pursuing Good Fortune and Avoiding Calamity69-70
  • 4.3.4 Sense of Fear and Anxiety70
  • 4.3.5 Psychological Distance70-71
  • 4.3.6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71-72
  • Chapter Five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of Death inBoth English and Chinese72-89
  • 5.1 All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Death Euphemisms72-85
  • 5.1.1 English Death Euphemisms72-80
  • 5.1.2 Chinese Death Euphemisms80-85
  • 5.2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Death Euphemisms and English DeathEuphemisms85-89
  • 5.2.1 Similarities86-87
  • 5.2.2 Differences87-89
  • Chapter Six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English and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89-93
  • 6.1 Processing Mechanism Model89-90
  • 6.2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Model90-92
  • 6.3 Analysis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cessing Mechanism in terms of“agent”92-93
  • Conclusion93-96
  • Bibliography96-9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98-100
  • Acknowledgements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聪腾;论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和翻译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王小凤;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及文化解读[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陆宇萍,陈硕;英汉委婉语对比[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黄宁;英汉委婉语比较[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徐长扬;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陈黎红;英汉委婉语比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7 孙鸣;英汉委婉语的特征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刘旺余;;英汉委婉语达致委婉的手段[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4期

9 张清艳;;英汉委婉语比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伍腊梅;;英汉委婉语浅说[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熊倩;;浅析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及趋同[A];语言·跨文化交际·翻译[C];2010年

2 盖飞虹;;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珊珊;;英汉委婉语及构成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兵;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陈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委婉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冯秋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4 郭莉;英汉委婉语翻译的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魏兴才;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体;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及构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徐佳丽;英汉委婉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邸素敏;英汉委婉语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红;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亚民;英汉委婉语比较及其翻译[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07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d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