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英语》(新标准)高中教材中中外文化内容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5 02:47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交流越来越密切,跨文化交际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外语教学尤为重要。人们普遍认为,仅仅学习一门外语的发音和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语言学习必然离不开文化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观,增强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自立的良好品格,树立正确对待中华优秀文化的态度。文化教学过程中,教材作为一项重要工具,是传递中外文化的主要媒介。为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对教材中的中外文化内容进行研究尤为必要。论文对教材中的中外文化内容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发现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特点。研究对象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年修订出版的高中英语教材《英语》(新标准)必修课程教材,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英语》(新标准)教材中中外文化内容在构成、分布和呈现方式的设计特点有何不同?(2)该教材中的中外文化内容的设计是如何体现《课标》要求的?(3)英语教师对该教材中中外文化内容设计的态度如何?研究运用对比分析法对3册必修课程教材的中外...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英语》(新标准)高中教材中中外文化内容对比研究


图2.1张德禄、张淑杰(2010)多模态外语教材编写原则张德禄提出的多模式语篇定义是符合《课标》对于教材的要求的,所以将这

英语,教材,教师,理念


第三章研究设计14图3.1教材各板块设计理念(2)高中英语教师。本次访谈在日照市某中学进行,参与调查的是该校高一8名英语教师,如表3.1(见下页)。因修订版教材只在高一学生中使用,所以此次访谈的8名教师皆为在高一年级任教的英语教师。为保证访谈的有效性,教师均为随机选取,无特殊情况。3.3研究方法本文根据程晓堂(2002)对教材评价的方法中有系统的评价方法,从内外部两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价,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运用如下:

文本,图片,板块,单元


第四章《英语》(新标准)高中教材中中外文化内容的设计分析26以必修一第二单元话题引入为例(见图4.1),在呈现语言习得的数量时,用三种不同的表格,形象直观的进行对比。紧接着用视频的方式展示英语的变迁史,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回答问题。学生在学习该板块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更直观的感知语言的发展,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加深记忆。图4.1必修一第二单元Startingout板块中外文化和对比文化绝大多数都是以图片+文本的形式出现,必修一71.16%,必修二76.92%,必修三80.39%,单一呈现文化内容的形式较少。文字表达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视频、音频还是图表等,都应该巩固、补充或扩大文本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在英语学习中简单的输入语言知识是很枯燥的,而图文结合则可以增加教材的直观感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修二第一单元在介绍中国传统菜肴宫保鸡丁时(见图4.2),以巧妙的编排和图片设计,将菜的图片和创始人丁宝桢的雕塑图片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 蒋次美.  教学与管理. 2018(22)
[2]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J]. 康莉,徐锦芬.  外语学刊. 2018(04)
[3]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分析[J]. 何丽芬.  教学与管理. 2018(12)
[4]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高中英语教材探索——以人教版必修模块为例[J]. 郑燕,陈雪芬.  教学与管理. 2015(07)
[5]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J]. 郭宝仙.  全球教育展望. 2014(01)
[6]2003—2013年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研究文献综述[J]. 邱俊杰.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04)
[7]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J]. 张德禄,张淑杰.  外语界. 2010(05)
[8]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 王菲.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02)
[9]论多模态话语中的模态、媒介与情态[J]. 韦琴红.  外语教学. 2009(04)
[10]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张德禄.  中国外语. 2009(01)



本文编号:3495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495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7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