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经济学的框架思想_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总结_《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04 11:18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交通大学》 2008年

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研究

张才明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带来的信息技术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多。有必要从技术经济学角度来开拓一门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信息技术经济学。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本文不可能对“信息技术经济学”进行研究,而仅对“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进行探索研究,这是本论文的定位。 本文第一部分从实际社会经济需求出发,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需要,论述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的必要性,然后重点阐述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的五个原则和具体的流程与方法,分析了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特点,讨论了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与学科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基本组成和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理论、方法和应用四个方面组成及其内容;本文第三部分以ERP系统的综合评价为例,对框架中信息技术经济学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作为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研究的延伸部分,讨论了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之间的异同关系。 本文有以下五个创新点: (1)提出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的流程和方法。本文详细地从“科学”的客观发展规律、“学科”的客观发展规律、“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技术经济学”框架和“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应该遵循的原则;从一般学科框架构建流程规律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的构建流程和方法。 (2)首次研究提出了“概论、理论、方法和应用四方结构的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并结合信息技术经济特性,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的四方面组成: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应用,以及每方面组成的详细内容。 (3)研究提出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软、硬分类方法,阐述了软信息技术、硬信息技术和软信息产业、硬信息产业的具体组成;并从三个不同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软、硬分类的必要性,以及软、硬信息技术不同的经济特性。 (4)论文在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以罗莫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因素,提出了“信息技术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数学和逻辑推理进行模型变换,使得“信息技术经济增长模型”的运算和应用切实可行。 (5)论文提出了信息技术经济效果模型以及四种信息技术经济效果系数和表达式,并分析了四种信息技术经济效果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信息技术方案的社会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小型ERP系统的技术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和微观经济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62.4
【目录】:

  • 致谢6-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5
  • 1 绪论15-21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5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15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15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5-19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15-17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17-19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9
  • 1.4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19-20
  • 1.5 小结20-21
  • 2 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的必要性21-25
  • 2.1 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1-23
  • 2.2 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23-24
  • 2.3 小结24-25
  • 3 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5-44
  • 3.1 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的基本原则25-37
  • 3.1.1 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原则25-28
  • 3.1.2 遵循学科的发展规律原则28-32
  • 3.1.3 遵循技术经济学框架原则32-34
  • 3.1.4 遵循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原则34-36
  • 3.1.5 比照技术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框架原则36-37
  • 3.2 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构建方法37-41
  • 3.2.1 学科框架构建流程37-40
  • 3.2.2 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40-41
  • 3.3 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特点41-42
  • 3.4 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与信息技术经济学之间的关系42
  • 3.5 小结42-44
  • 4 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基本组成和内容44-99
  • 4.1 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44-69
  • 4.1.1 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概念与分类44-59
  • 4.1.2 信息技术的特征与作用59-65
  • 4.1.3 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65-66
  • 4.1.4 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目的和意义66-67
  • 4.1.5 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任务和内容67-68
  • 4.1.6 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程序68-69
  • 4.2 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69-77
  • 4.2.1 信息技术与经济的矛盾统一理论69-71
  • 4.2.2 信息技术经济学生产要素理论71-72
  • 4.2.3 信息技术经济比较理论72-73
  • 4.2.4 时间价值理论73-74
  • 4.2.5 信息技术经济效果理论74-77
  • 4.3 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77-94
  • 4.3.1 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方法77-80
  • 4.3.2 信息技术经济比较计算方法80
  • 4.3.3 时间价值计算方法80-81
  • 4.3.4 信息技术经济标准计算方法81
  • 4.3.5 信息技术经济价格计算方法81-83
  • 4.3.6 信息技术经济增长计算方法83-93
  • 4.3.7 信息技术经济风险控制方法93-94
  • 4.3.8 其他计算方法94
  • 4.4 信息技术经济学应用94-98
  • 4.4.1 信息技术经济学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94-97
  • 4.4.2 信息技术经济学在微观经济中的应用97-98
  • 4.5 小结98-99
  • 5 信息技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以ERP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为例99-110
  • 5.1 ERP系统的综合评价99-105
  • 5.1.1 ERP系统的技术评价99-104
  • 5.1.2 ERP系统的经济评价104-105
  • 5.2 ERP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105-109
  • 5.2.1 定性指标量化105
  • 5.2.2 定量指标无量纲化105-106
  • 5.2.3 指标权重的确定106-108
  • 5.2.4 ERP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108-109
  • 5.3 小结109-110
  • 6 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异同分析110-115
  • 6.1 信息经济学概述110-112
  • 6.2 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相同点分析112-113
  • 6.3 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不同点分析113-114
  • 6.4 小结114-115
  • 7 结论115-117
  • 7.1 完成的研究工作及成果115
  • 7.2 待研究的问题115-117
  • 参考文献117-131
  • 表索引131-132
  • 图索引132-133
  • 作者简历133-135
  • 学位论文数据集13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才明;汪向东;;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玉明;IPv6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和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斌;徐寿波;;生产要素层次理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张才明;;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赵国杰,冯振环;走向21世纪的技术经济学[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7年06期

    4 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9期

    5 傅家骥;对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J];工业技术经济;1992年01期

    6 许质武;技术经济学内容体系及发展趋势探析[J];工业技术经济;1992年01期

    7 张金锁;技术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1992年04期

    8 马来平,鲁衍平;科学发展的几条常见规律[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10期

    9 赵丽艳,顾基发;东西方评价方法论对比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雷明;技术进步、组织管理效率与生产率变动决定[J];经济科学;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董祥忠,孔新;奥迪轿车前保险上杠特大型注塑模具设计[J];工程塑料应用;1997年06期

    3 官庆;工程设计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4 项勇,陶学明;基于寻租理论的工程监理博弈行为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5 王军;金浩;石启印;;价值工程在建筑设计方案评标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6 杨岑;彭盈;陈玉水;;招投标中的博弈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7 项勇;任宏;;建设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寻租博弈行为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8 项勇;陶学明;王永强;;不对称信息下建设项目委托代理激励机制理论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9 杨太华;郑庆华;;建设工程中质检站、监理机构和承包商寻租行为的博弈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10 阳霞;周文峰;;代建项目双层委托代理模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登峰;;产业集群转移和衍生——基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郭元新;方付进;;应用价值工程方法对传统机榨香油生产线的改进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李五四;;不同信息环境下价格功能的历史考察——兼论营销·博弈价格功能下的经济政策效应[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协作组织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6 李亚敏;;信息不对称与保险公司竞合研究——一个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新视阈[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7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8 翁禾倩;黄源泉;李宇星;林心颖;;“绿色信贷”实施中制度缺陷的多维博弈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黄跃华;;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必然的选择[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刘效民;韦秀远;;垦区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理论研究[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世木;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江翔宇;公司型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平英;产业组织结构与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周霞;中国农村经纪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马晓丽;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琳;我国兽药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于大伟;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杨依凡;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平平;农地城市流转的交易成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浩;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测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雄;土地使用权征用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文;;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比较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5期

    2 张才明;;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张才明;;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分类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方卫国,陈凤荣;信息技术价值评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张惠东;;经济管理领域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22期

    6 杨小勇;白晓辉;姜寒;;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J];市场论坛;2011年11期

    7 刘世洪;许世卫;;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农村信息化测度分析平台研发[J];农业网络信息;2007年07期

    8 肖冰;;设备选型的技术经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9 吴帅;;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05期

    10 王佳佳;黄鲁成;;基于专利的IPv6技术商业前景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震;;IPv6测试国际认证以及最新进展[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靖;;图书馆信息技术评价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寿波;;生产要素六元理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徐斌;李燕芳;;生产要素理论的主要学派与最新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于刃刚;生产要素的涵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4 赵希男;主成份分析法评价功能浅析[J];系统工程;1995年02期

    5 傅家骥;对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J];工业技术经济;1992年01期

    6 张志武;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思考[J];经济评论;2000年02期

    7 吴歧山;;谈中国技术经济学的特色[J];技术经济;1990年06期

    8 桂昭明,郭广迪;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2期

    9 徐寿波;;技术经济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方法[J];科学通报;1964年07期

    10 方勇;科学学的产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才明;;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分类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才明;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相关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

    相关作者

    >张才明

    经济学的框架思想_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总结_《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8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08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1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