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2007年

发布时间:2016-11-19 11:28

  本文关键词: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2007年

对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苏华  

【摘要】:正位于云贵高原腹部的毕节地区喀斯特发育极为典型。全区河谷深切、耕地破碎、植被稀少,人口压力极大,人民穷困程度很深(试验区建立前的1987年,全区8个县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比例高达 69%;全区农民人均粮食不到200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毕节地委党史研究室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位于云贵高原腹部的毕节地 区喀斯特发育极为典型。全区河谷 深切、耕地破碎、植被稀少,人口压 力极大,人民穷困程度很深(试验 区建立前的1987年,全区8个县 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个省 级贫困县,贫困人口比例高达 69%;全区农民人均粮食不到200 公斤,,人均纯收人仅184元;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龙花楼,蔡运龙,万军;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2 谭传凤,李祥妹;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子峰;;层次分析法在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中的应用——以重庆市黄泥堡项目区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2 杜玉梅;何芳;;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郑宇,刘彦随,王玉华;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研究新进展与方向[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4 许素芳;周寅康;;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及实践研究——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5 吴郁玲;曲福田;;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6 孙中伟,路紫;流空间基本性质的地理学透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1期

7 班茂盛;方创琳;刘晓丽;刘海燕;;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8 黄大全;洪丽璇;梁进社;;福建省工业用地效率分析与集约利用评价[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9 方创琳,杨洁;区域发展规划风险生成与经营理论及应用[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10 张晓平;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纪慰华;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以上海大众供货商网络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丁万钧;大都市区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海平;湖南省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结构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张正栋;广东韩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洪音;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9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彭征;重庆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董黎明,冯长春;城市土地综合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初探[J];地理学报;1989年03期

2 彭清;产业结构的成长与经济区的扩张[J];地理研究;1993年01期

3 李小建,张晓平,彭宝玉;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4 胡序威;组织大经济区和加强省区间规划协调[J];地理研究;1994年01期

5 赵建安;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4期

6 王仰麟;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1996年S1期

7 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02期

8 蔡运龙;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J];资源科学;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暂停批准“综改区”[J];南风窗;2011年15期

2 周生华;葛文君;郭静;;春风和煦绿荆楚 仙洪旧貌换新颜——仙洪试验区荆州片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J];瞭望;2010年11期

3 本刊记者;;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启动[J];云南党的生活;2011年06期

4 谭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J];世纪行;2011年08期

5 罗海平;;中部重点试验区规划的属性、问题与发展要求——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审视[J];改革与开放;2011年11期

6 本刊编辑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必要性[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3期

7 本刊赴毕节地区采访调研组;张波;;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加速前行[J];当代贵州;2011年15期

8 杨泽龙;马启民;;毕节模式的涵义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09期

9 ;声音[J];品牌;2011年05期

10 ;桥头堡 新纪元[J];创造;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科军;;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贫困地区PRED协调的路径[A];2008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8年

2 孔令举;;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解放思想的结晶[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赖承华;肖虹;;提高构建和谐的毕节试验区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与和谐社会辨证关系[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4 杨兴举;;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4年

5 谭齐贤;;二十年看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意义和价值[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吕磊;;关于毕节试验区经济转型中若干问题的“冷”思考[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7 ;前言[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8 王庆;;试论传统民族文化对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借鉴作用[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四)[C];2004年

9 李幼林;;浅论特区、新区、试验区的新使命——以浦东新区为例[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玉海;;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试验区——毕节试验区调整及启示[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健 李兵;[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胡晓涛;[N];毕节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邓咸斌 实习生 刘冲;[N];湖北日报;2009年

4 记者 张爱虎 实习生 胡忱 刘冲;[N];湖北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文勇;[N];毕节日报;2009年

6 记者 洪黎明;[N];人民邮电;2010年

7 记者 郭锦润;[N];中山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禄炳宪;[N];毕节日报;2010年

9 首席记者 吴晓松 通讯员 任碧成;[N];昆明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陈碧红;[N];四川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2 张俊飚;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3 卢江勇;水土保持、经济增长与减贫[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4 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王诚;改革中的先行先试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明拥军;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7 曹文道;转型期中国反贫困机制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8 张宏;欠发达地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郑志龙;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我国贫困与反贫困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韩彦东;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松松;合肥市试验区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贾凌云;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融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孙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4 袁宝龙;湖南省“两型社会”试验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组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郑福镇;浅析中国贫困现象和扶贫斗争[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刘宏霞;甘肃省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7 刘煜昕;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徐凡;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郦婧;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途径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林嘉;厦门经济特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82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c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