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16-11-19 11:28

  本文关键词: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家营造舒适的人文环境。昆山开发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表明,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全球经营、市场机制、学习、创新和社会文化网络等力量的综合作用,才能促进开发区向高层次健康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昆山开发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园区经济发展持续、快速  昆山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各项指标都保持快速增长(表3)。2000年,昆山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出口创汇14.68亿元,就业人员10万人。截止2001年4月,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98个,投资总额58亿美元,合同外资54.5亿美元。引进项目呈规模大、独资多、技术新等特点。进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超800万美元的项目180个,高新技术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0%。目前区内已初步形成了精密机械、精密电子、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三精”产业。为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区内已建立昆山出口加工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微电子工业园。
  (2)辐射带动成效明显  设置开发区的目的是为了引进资金,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发区具有对外开放、吸收引进与对内辐射、联动发展的双重功能。昆山开发区在发展中,主动与浦东接轨,同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与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加强双向联系,办项目、搞配套,接受浦东的辐射,增强对外资项目的吸收能力。1993年昆山开发区在浦东设立办事处,当年,经浦东“传递”而来的海外客商有400多人次,通过洽谈办成了16个项目,合同外资1亿美元,占开发区全年合同外资额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昆山开发区在发展中与周边地区建立了同步开发、协作配套的机制。自1992年以来,已将200多个外商投资项目介绍到周边乡镇的工业小区落户,成为乡镇扩大利用外资的一条重要通道。开发区与乡镇工业小区的联动发展,既提高了开发区自身的配置效率,同时使周边区域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强了区域总体的经济发展能力。
    表3  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
    Tab.3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for  the  Kun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年份  工业总产  出口创汇  利税总额  新批外资  实际利
    值(亿元  (万美元  (万元)  项目(个  用外资
    )     )           )     (万美
                            元)
1987     3.1      834     1528      2       8
1988     4.6    2000     2423      2     13
1989     5.1    1152     2255      4      173
1990     5.6    2348     3557      5     97
1991   11.7    6500     7568       20      733
1992   21.1     10040   10168       68    4374
1993   30.1     15050   16761     100     12915
1994   45.6     20030   23068       57     25111
1995   65.1     30338   23083       52     32863
1996    100.3     42743   34706       75     37916
1997    130.4     70136   43653       57     35160
1998    157.2     86913   68099       53     37400
1999    185.8   119600   72849       83     33408
2000    253.4   146852    224855     107     38477

  
  资料来源:①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编.昆山开发区十五年(1985~1999).409~410页;
  ②江苏昆山市统计局.昆山统计年鉴(2000).48页。
    5  结论
  本研究结合开发区发展的实践,探讨了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和发展动力。从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目前各级各类开发区已遍及全国,但仍有很多地方热衷于各类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这表明对开发区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特殊的政策作用层面上。从全国来讲,由于各地都设有国家级的开发区,所以这种特殊政策的效力将越来越弱化。所以从各级政府来讲,也不应该把眼光只停留在是否设立开发区,开发区是何种级别,而是应该着力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否则的话,一味追求批租土地、争上项目,只能造成各种资源配置状况的恶化。而企业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企业不会仅关注于政策层面,而更关注于各类生产要素的时空组合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成长,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2)对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成效的地区而言,应着眼于区域的可持续经济能力。可持续经济能力不是单纯可以从现有的经济规模大小体现出来的,而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及区内企业在产品生产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目前开发区是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布局的地区,但很多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联系都比较弱,缺少与地方的有效协作。这种情况下,外资企业尽管产出很高、利润很好,但从区域发展的内动力而言,外资企业仍然“游离”于区域之外。所以,应着力强化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尤其应强化技术和知识的转移,并通过各种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提高地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3)从培植创新环境的角度出发,政府在引进新的项目、发展新的产业时,应从增强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发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产业,并注重企业联系和企业横向结网,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力量;在引进外资和技术时,应着眼于增强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鼓励资金投向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而不能仅关注于开发了多少个新的产业部门和项目、创造了多少个新的就业机会。因为,没有持续的创新和学习能力,现有的产业和企业的优势会随着国际竞争的发展而出现新的衰退。
  收稿日期:2002-02-21;修订日期:2002-07-26
【参考文献】
  [1]  魏心镇,王缉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  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  顾朝林,赵令勋,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4]  张伟,顾朝林,,等.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地理研究,1998,17(3):233~241.
  [5]  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地理研究,2002,21(3):228~238.
  [6]  陈汉欣.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的类型与建设布局研究.经济地理,1999,19(1):6~10.
  [7]  龙华楼,等.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地理学报,2000,55(6):719~727.
  [8]  刘卫东.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1,21(2):159~164.
  [9]  姚士谋,刘塔.外向型经济与开发区建设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
  [10]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规划,2001,25(7):7~14.
  [11]  李小健,张晓平,等.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研究,2000,19(2):1~7.
  [12]  谭传风,李祥妹.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地理研究,2001,20(3):315~321.
  [13]  Dicken  P.Global  Shift:Transformation  the  World  Economy.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1998.
  [14]  Jin  D  J,Stough  R  R.Learning  and  learning  capability  in  the  Fordist  and  post-Fordist  age:an  integrative  framework.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1998,Vol  30:1255~1278.

上一页  [1] [2]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一文由3edu教育网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关键词: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82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d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