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利率弹性的实证研究 投稿:陈虤虥 XX

发布时间:2016-12-15 14:46

  本文关键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利率弹性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利率弹性的实证研究 投稿:陈虤虥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在考察利率调整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做出分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的原因进行探析,最后给出了…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融资融券又称为证券信用交易,即投资者在买卖证券时,向证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支付一定比例现金或证券作为保证金,并融入购买证券所需资金或出售证券所需证券的交易形式。2010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国…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运用VAR模型,对我国银行业股票价格与美元/人民币汇率波动之间的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股价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存在传导效应,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银行业股价存在传导效应且传导过程是非线…

  ◆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在考察利率调整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做出分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的原因进行探析,最后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微观经济主体 居民消费 企业投资 利率弹性
  
  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的纽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利率在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利率水平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整个经济的基本情况,而且利率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对市场进行宏观间接调控最为有效的手段。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西方货币政策概念,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自此,在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下,具有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在我国开始实施。
  
  利率调整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拟采用居民的消费增长率DCON代表居民的消费行为,同时,将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R、居民收入的增长率DY和居民收入水平Y作为自变量。
  采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CON是居民消费支出,DCON是其增长率;Y是居民收入用国内生产总值代表,DY则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R为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由此,本文建立模型:DCON=c+β1*DY +β2*Y+β3*R
  (二)实证结果和分析
  使用EVIEWS3.1软件中的最小二乘估计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DCON = 1.936244+0.678755DY+(1.70E-05)Y -0.139209R +0.749563 AR(1)
   (0.235275)(2.189484) (0.573229) (-0.272341) (3.044513)
  R2=0.900975F=31.84467 D.W= 1.358340
  通过以上回归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收入增长对消费增长的效益显著为正,DY每上升1个百分点,DCON就会上升0.678755个百分点。第二,收入增长对消费增长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绝对收入对消费增长的影响,绝对收入Y的系数非常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第三,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与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符合利率和居民消费的一般理论,即利率下调刺激居民增加消费,利率上调居民则减少消费。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利率做出了理性的反应,但是同时需要注意到,居民消费对利率的弹性偏小,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率仅增长0.139209个百分点,相对于收入增长,其弹性则显得较低,且其t检验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利率在经济生活中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目前我国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所起的作用不显著,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一是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在生活中消费剩余往往以储蓄的方式储存起来。二是对未来的预期制约着我国消费的增长,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加,并且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的消费信心不足。三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贫富悬殊问题,这削弱了利率的消费效应。对于高收入者而言,因为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而边际消费倾向非常小;对于低收入者而言,其边际消费倾向非常高,但是他们想增加消费却没有相应的货币资金,并且目前消费信贷也因为多方面的限制进展缓慢,银行的消费信贷停留在很狭小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利率降低多少,都会出现高收入者因在当前的消费条件下,所有消费需求都基本得到满足而不增加消费,而低收入者则由于手中无钱无力增加消费的现象。可见,在经济生活中利率虽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目前我国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弱的。
  
  利率调整对企业投资的效应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一般来讲,当利率下降时,企业会由于经营成本的降低增加投资;而利率上调则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于是企业减少其投资需求。约翰泰勒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七个国家的利率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发现这些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均与实际利率成负相关关系。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对我国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进行分析,拟采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DI代表市场投资情况,将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一年期实际贷款利率R、国民收入Y和国民收入增长率DY作为自变量。
  采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DGI是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DgI是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Y是国民收入用国内生产总值替代,则DY是相对应的增长率(%);R为一年期实际贷款利率。由此,建立模型:DI= c+β1*DY+β2*Y+β3*R
  (二)实证结果和分析
  使用EVIEWS3.1软件中的最小二乘估计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DGI=-42.14569+3.052604DY+ (4.55E-05)Y+3.258173R
   (-2.249508)(3.621804)(1.899075) (2.287963)
  R2=0.623514 F=8.832768 D.W= 1.483161
  DgI=0.613975DY+0.000119Y-0.379011R
  (2.694126)(3.804750)(-0.580299)
  R2=0.477478 D.W=1.733647
  通过以上回归模型及其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国民收入的增长对全社会投资的增长的效益显著为正,DY每上升1个百分点,DGI就会上升3.052604个百分点;全社会的投资增长和利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实际贷款利率R4的t 检验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有悖于利率和投资的一般理论。第二,与全社会投资相比较,国民收入的增长对个体经济投资增长的影响较小,其系数仅为0.613975,远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影响系数3.052604;实际贷款利率与个体经济投资的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每下调1个百分点,DgI将增加0.379011个百分点,这符合利率和投资的一般理论。但需要注意到,实际贷款利率R4的t检验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实际贷款利率和个体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第三,国民收入水平与社会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无论是全社会投资还是个体经济投资均与国民收入水平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三)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总体而言,利率刺激投资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我国,造成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银行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制约了货币供求机制效率的发挥,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二级银行制度,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商业银行来传递的。由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存在偏移,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受到阻碍。二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利率管制下,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平衡机制被破坏。同时,利率形成机制的外生性特征非常明显,利率指标大多是根据政府的经验数据制定的,利率指标和实际经济运行的关联度低,并且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也难以做到灵活及时。三是不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由于改革不到位,大多数国有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往往不计较成本和收益而进行投资,造成贷款软约束,其投资行为缺乏利率弹性;地方政府作为投资者,由于缺乏信贷约束,其直接投资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与利率无关,而是取决于政府的目标;民营企业虽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它们很难从国有银行得到贷款,其主要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利润的再投资等,而来自国有及其控股银行的资金所占的比例偏低,故而其投资的利率弹性不显著。四是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存在制度缺陷。在金融环境中,制度是金融系统的核心,而我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由于目标差异形成地方政府在本位利益驱动下,对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抵消性博弈,形成地方上下级政府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格局。地方政府成为决定区域投资的重要力量,并成为影响投资的内生型因素。
  
  提高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利率弹性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金融市场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市场因素来看,金融市场效率过低,储蓄就会难以全部转化为投资,而目前我国金融深度和金融广度都不够。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同时也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等来发展金融市场,扩大其覆盖面,提高其运行效率,增强其影响力,形成真正反映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信号,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近年来我国利率改革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的利率管理体制仍较为单一,以管制利率为主,从而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而利率传导作用高效发挥的基础正是利率市场化。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虽已建立,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稳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任务。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改革引起了居民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增加,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居民大幅度提高预防性货币需求,不断压缩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快保险市场的发展,增加政府公共性保障的供给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保险,以降低对未来不确定预期恢复社会居民的信心。在社会信用体制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会在大量吸收存款的同时,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进行谨慎贷款,风险不确定的贷款者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并会引起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样必然造成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导致消费不足和国内有效投资不足。因此,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并且通过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逐步地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的适度超前消费。积累型消费对利率的弹性很低,而消费信贷对利率的反应比较敏感,通过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可提高消费的利率弹性。
  (三)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和调节资源的布局
  收入分配机制缺乏效率,导致财富分布不均衡。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不同的储蓄群体对利率的变动均缺乏敏感性。对此,应该改善收入分配的机制,提高收入分配的效率,培养具有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主流经济主体。并且,收入增长对消费增长的影响要远大于绝对收入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同时,要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在经济和法制手段的双重调节下促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布局。
  (四)推进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特别是贷款利率的信号反应不敏感。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企业,如果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明确清晰的产权关系、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具有责、权、利相互制约的经营机制,那么它对利率的变动就会具有相当的灵敏度,就能根据利率变化采取灵活的融资方式和投资策略。因此,必须全面推进企业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企业管理机制的规范。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尽快明确企业的产权主体,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的进程,使得企业真正成为产权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尽快规范企业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信用观念,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增强其对利率的敏感度,确保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
  
  参考文献:
  1.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盖锐.金融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兴先,颜永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水平的演变及调控功效[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7)
  4.茹存鹏.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在考察利率调整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做出分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的原因进行探析,最后给出了…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在考察利率调整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做出分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的原因进行探析,最后给出了…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在考察利率调整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做出分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的原因进行探析,最后给出了…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利率弹性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3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213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0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