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俄罗斯的企业改制及其微观经济绩效

发布时间:2016-06-11 08:00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的企业改制及其微观经济绩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俄罗斯的企业改制及其微观经济绩效_6100字

日期:2015-12-12 全文6页 共6125字

一、对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比较分析(一)管理水平的国际比较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有人作过统计,我国90%的企业没有战略规划,没有系统的行业预测与发展方向的分析,这样就使得我国的企业发展速度没有保障,发展方向也不明朗。我国企业…

一、前言目前,供应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定义,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的自身利益目标。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如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154(2001)-0006-02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浪潮的推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已经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趋势,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面临由此带来的国际竞争的挑战。我…

作者:曲文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年05期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50(2001)02—0031—06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采取激进措施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微观经济领域,推行大规模、快速的私有化政策,期望以此变革社会经济基础,进而促进企业改革的经济绩效。那么,实际结果如何?企业改制后,其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改善?私有化是否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充分条件?本文主要以俄罗斯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俄罗斯改制企业的绩效分析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从两个方面来评估俄罗斯改制企业的绩效表现:一是纵向对比,即改制前后企业的绩效状况比较;二是横向对比,即同一时点上改制企业与未改制企业(国有企业)的绩效比较。

  (一)改制前后企业绩效比较及分析结果

  首先,从转轨期间生产效率的变动情况看,俄罗斯企业的效益状况持续恶化。整个90年代,俄罗斯经济经历了持续的衰退过程,迄今为止,GDP下降了50%左右,而同期就业人数仅下降了16%左右。 (注: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1998、1999)资料计算得出。)也就是说,转轨以来,俄罗斯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了近2/5,现在仅为危机前的60%左右。尽管这一数据反映的是整个经济中的一般趋势,但大体上能够说明改制企业的效率变动情况。

  以改制企业“杜达耶夫马达生产厂”为例,1996年该厂的产值仅为1990年的18.7%,而同期就业水平是1990年的82.8%。 这意味着, 到1996年,该厂的劳动生产率仅为1990年的23%,转轨期间下降了近80%。

  其次,以利润率表现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持续恶化。转轨以来,俄罗斯企业的亏损面逐年扩大(见表1)。据统计,1996 年俄亏损企业占一半以上,1997年延续了这一趋势,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发生亏损,其中亏损最严重的行业是农业,亏损面高达80%;工业中,亏损面最大的行业是木材和纸浆工业。电力和石油加工业经营状况较好,但亏损的比例也在20%以上。由于投资不赢利,企业普遍缩减生产规模,截至1999年,工业产值已不足危机前的1/2。

  表1 俄罗斯主要经济部门中亏损企业的比重 (%)

  年份199219931994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亏损面 15.314.032.534.2

  50.6

  50.1

  49

  42.2

  注:1998、1999年为1—7年份的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俄]《俄罗斯经济发展》,1999年第10期,第11页。

  上面我们是利用加总数据对改制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生产效率的变动情况作大致评估,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改制企业作单独考察,这样更能精确反映企业在改变所有制形式后效益是否得以改善。俄罗斯列昂尼奇耶夫斯基研究中心调查了2000多家改制企业。结果显示,改制企业的效益状况并不稳定。从整体上看,改制企业在1995年还有赢利,到了1996年则出现亏损(伯拉维尔曼等,1998)。

  这样看来,随着改制进程的深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等指标非但没有转好,反而出现了逐渐恶化的趋势,这说明,改制并未极大地改善企业效益。

  (二)与国有企业的绩效比较及分析结果

  迄今为止,有关俄罗斯工业企业绩效状况的研究最具说服力的是列昂尼奇耶夫斯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持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俄罗斯企业经济成果比较》课题。应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和国有财产委员会的要求,该中心在1995—1997年间对俄罗斯8 个工业部门(注:“中心”调查的样本企业都处于竞争性行业。它们是钢铁、有色金属、化学、机器制造、建筑材料、轻工业、食品和医疗工业。)中的2347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进行了跟踪调查。由于调查的样本企业数量多,占全部股份公司的10%左右,而且分布的地区、行业广,且是随机抽样,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中心”将全部样本企业按国家参与程度分成三类:“国有企业”;中度改制企业,即国家持股在25—50%之间的企业;深度改制企业,即国家持股在25%以下的企业。然后,先根据4 个经济效益指标(劳动生产率、产品利润、资本产出率和流动资金年周转率)分别对企业进行考察,后加总计算出上述三类企业的平均单项效益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评议,给每个效益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再计算出各类企业统一的经济效益指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考察也是先通过4个单因素指标,然后将4个指标复合成统一的财务指标进行的。最后,将统一的经济和财务指标又复合成联合的经济一财务指标,以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绩效情况。

  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把“中心”的调查数据作了技术处理,将中度改制企业与深度改制企业合并成“改制企业”,根据公式(1 )(注:“中心”调查的样本总数中,中度改制企业占非国有企业总数的32%,深度改制企业占68%。)

  0.32A[,i]+0.68B[,i](1)

  计算其经济效益指标,其中A[,i]表示中度改制企业的第i个指标,B[,i]代表深度改制企业的第i个指标。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国有企业与改制企业生产效益方面的数据(见表2)。

  表2 1996年国有企业与改制企业生产效益比较

  国有企业

  改制企业

  劳动生产率(百万卢布/每人)49.785 52.230

  利润率

  -0.078 -0.066

  资本产出率(卢布/1卢布)0.685 0.719

  流动资金的年周转速度 2.741 2.8418

  资料来源:根据[俄]《经济问题》1998年第6期第110页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从生产效益方面考察,1996年,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每人不足5000万卢布,而改制企业每人则创造了5200万卢布,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国有企业高4个百分点。从赢利能力考察,尽管1996 年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企业都普遍亏损,但改制企业亏损少于国有企业,两者相差1.2个百分点。从资本产出率看,改制企业每1卢布的投资能获取0.72 个卢布的回报,而国有企业仅能收回0.69个卢布,二者相差3.4个百分点。 资金周转速度在生产效益指标体系中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主要取决于行业特点,但在这一指标上,改制企业仍好于国有企业。

  表3 1993—1996年企业统一效益指标水平(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

  年份 国有企业 改制企业

  1993

  0.163 0.77

  1994 0.0 0.865

  1995

  0.051 0.882

  1996

  0.094 0.342

  资料来源:根据[俄]《经济问题》1998年第6期第111页数据计算得出。

  上面的数据显示,在同一时段上,改制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这只能说明某一时点上的情况。在整个转轨过程中,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是否具有一致性?利用“中心”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改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动态的统一效益指标(考虑了各单个要素生产效益指标的重要性后的合成指标)在1993—1996年间,改制企业的效益优势保持了连贯性(见表3)。

  由俄罗斯企业经营活动的战略分析与发展研究所的另一份调查报告也可具体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各种效益指标。与“中心”的调查结果一致,他们也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改制企业比国有企业拥有更高的经济效益(A·萨乌林,1997)。

  俄罗斯经济监测中心在1995、1997和1999年跟踪调查了近200 家企业后发现,国家控股的企业经济效益最差(卡别留什尼克,2000)。

  综上所述,尽管在整个过渡期间,改制并未帮助企业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但在相同的环境下,改制企业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或者说,与国有企业相比,改制企业更有动力和能力降低亏损。

  二、对结果的解释

  通过上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转轨期间,俄罗斯工业企业的经济绩效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总体上看,竞争性行业中改制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但改制企业的优势仅具有相对意义,所有制的变革并未刺激企业显著提高经济效益。那么,是何原因造成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间明显的效益差异呢?又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企业效益在改制以后不仅没能极大提高,反而逐步恶化了呢?本节首先从理论上阐释过渡经济中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然后结合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绩效的形成原因。

  1.改制企业效益并未显著提高的原因解析

  从理论上分析,企业改制后,由于产权制度变革会相应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的经济效益应随之改善。但俄罗斯的转轨实践却显示,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尽管企业确立了新的所有者,但生产效率却持续下降,赢利状况也极不稳定。那么,是什么原因决定了改制企业的经济表现呢?

  首先,产权的积极效应并不能立即显现。完善的产权机制确实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换言之,改制对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比如,私人业主尽管有动力追求最大化利润,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新销售渠道的拓展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转换过程中,效益难有大的改变,甚至还会下降。从这个角度看,改制的微观经济效益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甚至在中期以内这种效果也是不确定的,只有从长期看,产权改革才会改善企业的效益。经验也证实,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改制的时间成正比(伯拉维尔曼等,1998)。如果从1993年初开始算起, 俄罗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改制迄今为止不过7年时间,改制企业中,只有近一半的企业真正稳定了产权结构,这无疑会制约产权效应的发挥。

  其次,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因素很多,绝非产权一项。而且,在过渡经济中,宏观经济因素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甚至要超出产权制度的作用力。

  从俄罗斯的具体情况看,甚至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前,俄罗斯就出现了生产的绝对下降。转轨以来,除了1997年、1999年出现了GDP 的微弱增长外,俄的生产持续滑坡。宏观经济的长时间紧缩无疑会对企业效益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要超出产权改革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的阻碍作用不仅抵消了制度上的促进作用,而且破坏因素要超出建设性因素的影响力,从而决定了企业在改制后效益仍无明显改善。

  从技术的角度看,俄罗斯企业普遍存在设备陈旧和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而新的企业主人又往往缺乏投资能力,致使更新改造技术工艺的固定投资连年下降,这也影响了企业效率的提高。

  此外,竞争的加剧也可部分解释俄罗斯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俄罗斯在转轨过程中,较早开放了国内市场,进口商品随之大量涌入,竞争的突然加剧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2.俄改制企业比国有企业效益好的原因分析

  与国有企业相比,改制企业相对的效益优势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取得的,因此,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绩效差异主要不是由宏观经济波动因素造成的。为研究二者的效益差异,只能从其他因素,如技术性和制度性因素中找原因。由于技术性因素在短期内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力较小,而且其效应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受产权制度制约,因此,我们集中讨论产权制度在改制企业与国有企业效益差异中的作用。

  从产权制度上看,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缺陷。尽管在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实行了商业化或股份化,但并没有克服委托—代理问题。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仍然没有合法的剩余索取权,这样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为实现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努力工作。虽然在改革进程中推出了一些激励管理者的举措,比如将管理者的报酬同企业效益挂钩等,但这些收益比在职收入要少得多,不足以刺激他们尽最大努力经营企业。另一方面,国家作为所有者,仍然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者的监督职能。因为作为国家所有权代表的政府官员同样没有合法的剩余索取权,,他们因此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监督、约束企业的经理,使其行为符合效益最大化目标。在缺乏有效监控的条件下,经理们有可能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和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利用公司的财产为自己牟取私利,从而损害所有者利益,降低企业的效益水平。

  改制企业尽管也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但由于激励与约束机制比较完善,这一问题对该类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在俄罗斯, 通常允许改制企业的管理者拥有一定数额的股票(通常在5%以上),这就使得改制企业管理者拥有了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将管理者的收益同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改制企业资本中引进了非国家所有者,为使自己的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他们有动力监督管理者的行动,这样就克服了国有企业中因国家官员缺乏经济利益而造成的监督机制弊端。因此,较完善的产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企业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而取得比国有企业好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

  在俄罗斯,有关企业绩效与所有制的关系问题经常引起人们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主要由非产权因素决定,而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没有太大关系。比如,扎尔纳杰认为,企业的经营效益主要是由工资制度与管理组织制度决定的;而远东一些学者则认为,产业特点、所形成的联系以及销售市场等客观因素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产生着决定性影响(A.扎尔纳杰,1996;B.扎乌萨耶夫,1998)。另一种观点则坚持认为,国家所有制的份额越低,经济效益越高。他们认为,如果将国家的企业活动降到最低水平(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7%),则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达到最大值(年平均增长1.5%)。(注:参见[俄]《商人杂志》第1997 年第18期。)

  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一方面,产权(所有制)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工资制度、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实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但它们并不是独立地发挥作用的,还要依赖于所有制形式以及所有者与雇员利益协调的水平。而产业特点等客观因素尽管可能决定不同行业企业间的效益差别,但却无法解释同一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间显著的效益差异。(注:有学者对6个转轨国家 1000多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证实,企业的规模与行业特点等客观因素同企业的经营效果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参见K.李乌禾达(2000)。)实际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过渡期间不同所有制(产权)形式的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极不相同。换言之,所有制(产权)与微观经济绩效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概括起来说,在竞争性行业中,改制企业要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国家退出竞争性行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

  另一方面,产权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产权由公到私的转变并不必然带来企业效益的改善。整个过渡期间,改制企业并没有取得稳定、健康的经营业绩,反而出现了生产效率降低、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这说明,影响企业微观经济绩效的因素众多,不单是产权一项。因此,产权变革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为改善企业效益,转轨国家必须在其他很多方面同时作出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过渡期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是保证企业取得良好经济绩效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为提高企业效益,转轨国家政府政策的侧重点应放在刺激增长上,因为宏观经济的持续扩张以及总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决定转轨经济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收稿日期:2000—11—20

作者介绍:曲文轶(1971—),女,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博士。辽宁大学 国际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50(2001)02—0031—06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采取激进措施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微观经济领域,推行大规模、快速的私有化政策,期望以此变革社会经济基础,进而促进企业改革的经济绩效。那么…

中图分类号:F27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1)03—0039—04环状持股是指数家企业之间相互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最简单的环状持股是A、B两家公司相互持有对方的股票,又称为相互持股。环状持股现象源于日本旧财阀系列的企…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01)02—0035—05公司制企业资本结构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护企业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这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306(2001)01—0106—04企业改组中的商誉及商誉评估商誉是企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服务质量好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或由于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组织经营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的企业改制及其微观经济绩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5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55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f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