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配饰“丝绦”考辨

发布时间:2021-08-27 14:20
  "丝绦"是中国古代道服和明代士庶服饰中系于腰间的常见配饰,也是当下汉服爱好者所喜欢的汉服装饰品,常与"宫绦"混淆。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图像影视资料,对"丝绦"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其起源、作用、系法和形态特征进行探究,试为"丝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49(08)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古代服装配饰“丝绦”考辨


《汉宫春晓图》局部

局部图,服饰,插图,春秋战国


“丝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后流行于宋、明时期,如今再次流行,形态特征发生细微的变化。《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对春秋战国时期穿着直裾短衣的人俑描述道:“图中诸人形腰间系的组带是丝绦打蝴蝶结,而未使用革制皮革加钩,也值得我们注意。这种结带方式,可由《诗经》中‘执辔如组’一语得到一点启发,明白当时御车手握缰辔部分,形象必与本图中组带处理相近。”[4]在这段描述中,沈从文先生介绍“丝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并认为“丝绦”的打结方式可能与御车的缰绳有关联,从书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插图(图4)可知,春秋时期的“丝绦”在腰部缠绕两圈打蝴蝶结,“丝绦”长度较长,但尾端余留较短。图5《捣练图》局部图

局部图,局部图,形态,女性


图4《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插图唐代时期有诗词提到“丝绦”,当下有一部分人认为其所指是女性的裙带,但根据唐代人物画作来看,能与“裙带”对应上的是女性束裙用的丝带,如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图5),由图可知其与宋、明时期以及当下的“丝绦”形态并不相同。同时,肖佳忆在《唐代绵州土贡丝纺梳析》[6]中认为,唐代的“紃”是丝线编织成的各种带子或绳子,用以装饰衣物,即为“绦”,但“紃”的具体形态特征未从图像资料中获得。因此,唐代“丝绦”的形态特征目前无从知晓,还需探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代绵州土贡丝纺梳析[J]. 肖佳忆.  四川蚕业. 2019(01)

硕士论文
[1]《醒世姻缘传》中的服饰文化研究[D]. 刘东晓.山东大学 2015
[2]《金瓶梅词话》的明代服饰词汇训诂[D]. 丁艳芳.南昌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66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zb/3366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d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