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传统晒盐工艺的多元价值及其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以澜沧江上游诸盐场的调查为例

发布时间:2024-05-21 23:41
  青藏高原澜沧江流域上游地区的10个盐场,至今保留着历经几百年不变的传统晒盐工艺,这些盐场成为国内传统晒盐技术的"活态遗址",是以藏族为主体,涉及诸如纳西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在其生存和繁衍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技艺,是研究传统制盐技术的"活化石"。这类晒盐遗址具有稀缺性、观赏性(含原真性)、科学研究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价值,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适应环境,利用资源来维持生计的典型案例。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生产食盐的方式对传统制盐工艺造成了冲击和挑战。传统制盐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盐户不断放弃晒盐业,转向其他行业。因此,重点分析传统晒盐工艺面临的传承与保护的困境,并从生产性保护的视角,探讨传统晒盐工艺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青藏高原传统晒盐遗址文化资本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图1青藏高原传统晒盐遗址文化资本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学界对文化资源如何转换为文化资本的机制进行了论述,马振认为这一过程的发生,主要在于经济价值要同文化价值相融合,转换机制中,内部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价值性、收益性和稀缺性,外部条件包括:清晰的产权、完善的市场和确定的开发主体。[14]笔者认为,作为传统制盐文化遗产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本文编号:3980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zb/3980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d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