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食品论文 >

论文后面的致谢怎么写_大学毕业论文后记

发布时间:2016-12-01 15:25

  本文关键词:论文后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学毕业论文后记 2012-05-02


从开始着手写,到完成论文终稿,历时五个月之久,思路却早已经在调研过程中形成。之所以要写后记,是因为有太多的话还要说,太多的心情还要分享。

当初选择自然灾害与贫困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选题,多少是由于导师正好要进行相关的研究,随着对文献的不断研读,兴趣也不断增加。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自然灾害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存在。而现在这种趋势仍在增加,仅仅以中国为例, 2008 年的雪灾、地震,以及 2009 年的旱灾都已经昭示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前段日子( 2009 年 2 月 18 日前后)和一个高中同学聊天,他戏言:“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浇地(灌溉),以前哪听说过冬天还浇地的。最近气候真是奇怪的没边了。前两天四川的温度飙升到 30 多度,上海前几天也是,突然热到 30 多度,不过这两天又下降到 10 度以下了。”很难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否由于气候变化而造成,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然灾害已经逐渐吸引全球的焦点。

事实上,自然灾害与贫困的关系之所以成为我所关注的焦点,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在我将研究题目转化为自然灾害与贫困之前,我最初的研究题目是关于贫困形成的微观研究,即选择一个介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社区,通过了解该社区所有农户的生活史来揭示贫困形成的机制。所以在研究题目更换之前我已经研读了诸多关于贫困原因的文献,对造成贫困的原因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导师的研究领域一直都是贫困,我并不想跳出贫困的领域。其次,在我进行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得知导师要做一个关于自然灾害的研究课题,所以我转而研读了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文献,没有明确的目的,几乎是一揽子全收,但都是社会科学范畴内关于自然灾害的研究。自此,我对自然灾害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完成一个关于自然灾害研究的文献综述,试图将研究题目定为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农户灾后恢复过程。然而,几经捉摸与思考,我还是不想单纯地完成一个关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因为我的专业并非灾害学,也并非社会学,而是农村发展研究 [1] 。在我看来,不能说一个好的农村发展研究至少是要和农村发展相关的、是要对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但如果一个研究与农村发展相关、与外部干预相关、又对农村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那么它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农村发展研究。基于此,自然灾害与贫困的关系最终成为我的研究选题。

研究选题是自然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的内容则是自然灾害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因为自然灾害与贫困的关系正是在自然灾害对农户的冲击,以及农户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的双重互动中形成的。所以我的研究中所提到的影响也绝不仅仅是静态地分析从 A 到 B [2] 一次性的影响,而是从纵向上去看不同阶段的影响。在最初阶段,影响是单方面的,从 A 到 B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农户经历过恢复重建之后,影响则是经历过互动之后的新值。因为,一方面有些影响可持续、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如地震造成某户主要劳动力丧生,其家庭生计有可能从此陷入贫困,无法恢复。另一方面有些影响则是可消除的,如地震造车农户固定资产损失,农户通过自身努力重新购买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所以最终的影响有可能比最初的影响大,也有可能比最初的影响小。

一如研究选题的确定过程一样,当初在确定论文题目的时候也是斟酌再三、一再的修改。最开始的题目是自然灾害与贫困 —— 自然灾害的致贫机制研究,在与老师以及同学讨论的时候,大家普遍说题目太大,于是将题目改为自然灾害对农户的影响分析 —— 某某社区的案例研究。到开题的时候题目定为自然灾害与贫困 —— 自然灾害影响差异的研究。那时候,导师的研究项目还没开始实施,仍处于研究的设计阶段,所以我为开题所准备的研究计划包括计划 A 和计划 B ,计划 A 是做实证研究,利用项目的问卷调查结果,测量农户的脆弱性,分析哪种类型的农户更容易在自然灾害的冲击下陷入贫困。计划 B 是案例研究,通过在一个社区内进行深入地研究,从短期和长期影响两个角度来解释自然灾害影响的差异性存在的原因、探究自然灾害的致贫机制。

2008 年 7 月份,防灾与减贫项目的实地调研开始。由于该项目在实地调研中并未涉及到问卷调查,所以我的实证研究思路完全不能实施,好在离开甘肃之前我已经和乡镇干部打好招呼,他们也同意了我去当地进行我的毕业论文研究。 2008 年 8 月份我只身一人再次去了我的实地,在那里完成了我第二阶段的研究。第二阶段的调研结束之后,我制定了最终的研究框架。与开题时的研究框架相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为明晰。

在第二阶段的调研期间,让我记忆最深的事情之一就是一开始村民总是认为我是来自中央的记者,所以有几次,有些村民偷偷地告诉我:“记者同志,有空去我们家坐坐,我有好多问题要向你反映呢。”而我只能一再地解释,我只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个研究生,来这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记得以前上本科时期,每次下乡调研之前老师总会告诉我们不要向农户承诺什么,因为我们无法实现承诺。而且,作为研究者,也被倡导在做研究时应该保持中立的角色。可是我有时候在想,作为一个研究者,这样的中立角色真的是应该坚持的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此次地震灾害发生之后,中央设立了临时生活补助资金,按照政策规定,每人每天 10 元的临时生活补助应该从五月份开始每月下拨一次,,然而,在我所调研的村庄,当我 8 月份到达的时候,第一批的临时生活补助还没有发下来。我曾想过依靠自己的能力帮助农户。我甚至让同学帮忙查找了相关媒体的联系方式,但最终没能如愿。导师告诉我:“以研究为重,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尽量不要干涉地方的事情。”地方上区扶贫办的朋友告诉我:“这种事情在甘肃这个地方很常见,甘肃是个穷地方,本来资金缺口就很大,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算是常事。保护好自己,别太干涉地方事情。”而我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以及应该如何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最终选择了向媒体沉默,尽自己所能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而,我总归没有弄清楚资金究竟是从哪一层开始出现了断层。可是当农户问我你的研究能对实际起到什么作用的时候,我仍然是无言以对,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却不知道能否实现。

2008 年 10 月底,我再次来到 TP 村开始自己第三阶段的研究。如前文所指出的,由于此次居住在农户家里,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我对此次灾后重建又形成了新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之前自己所赞赏的灾后住房补贴款的下拨方式,我开始产生了质疑,并理解了政策的门槛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也是在这次的调研中,我初步形成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008 年 12 月份,我回到北京,带着在田野中所形成的研究框架和所搜集到的信息,开始了论文的写作。事实上在实地中,我已经开始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但是写作思路一直没有理顺。或者说是如何去写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打个比方来讲,毕业论文就好比一道菜,你首先需要知道你要做什么菜,即你的研究框架,带着这个研究框架,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搜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所搜集到的信息仅仅是做这道菜的原材料。原材料固然重要,但有了新鲜、完备的原材料外,如何将这道菜做出来才是至关重要。炒菜工具的选择,肉的厚薄程度,火候的控制,调味的先后顺序,都将影响到这道菜最后的味道。做论文正是如此,不能说它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但没有认真二字,是难以完成高质量的论文的,至少现在的我是这么认为的。

解决如何去写的唯一办法就是思考,不断的思考。而且这样的思考不仅仅是知识在脑海中的徜徉,而是带着行动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案,不断对比自己的各种思路,多问几个问什么。一旦写作框架成型,迅速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一气呵成地完成初稿。

事实上,学会思考也是我完成硕士毕业论文过程中收获颇大的一点。在实地调研中更是如此,一个人的实地调研多少有些孤单,没有可以对话的伙伴,有时候孤独感来袭,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不想出门,不想整理笔记,只想找个幽静的地方,一个人对着天空发呆。思考,则可以将这种孤单感赶到九霄云外,更为重要的是,思考可以让我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框架,不断明晰自己的研究进展,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每一个明天制定出明确的计划,在不断完善研究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

由于 2009 年 1 月份要来新加坡实习,所以赶在 2008 年 12 月底,我尽量完成了论文的初稿。论文初稿完成之后,就是不断地修改了。文章可以一气呵成,但文字却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一稿,二稿,……前前后后不断的推敲,毕竟文章是写给别人看,而不是留给作者孤芳自赏。所以在修改的过程中,我总会问自己哪样来写读者更容易看懂?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的案例?如何措辞效果更佳?经历过这样一个修改过程,看到一稿一稿的修改成果,不能说内心不是喜悦的。

2009 年 2 月份,在经过自己不断修改后,我将毕业论文初稿 7 发回给张老师,辛师兄,以及同门的陈同学。回复的速度不同,但每个人都给我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又对论文进行了再次的修改,主要是一些概念的明晰以及文章段落的调整。 2009 年 3 月份,由于一些事情,我暂时回到了北京,长途跋涉尚且不说,这期间的人力、财力、经历的投入,让我对社会又产生了新的认识,都说走上社会才会真正的成长,现在回忆起来真的如此。在回到北京的九天里,导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导师所提的一个意见恰好与之前一个师兄提出的建议相悖。正如导师所说,审阅论文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所以回到新加坡后,我根据导致的建议,结合自己脑海中的论文框架,又对论文进行了再次修改。

回忆整个过程,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一、完成论文文稿的过程中,要保持清晰的成文思路,尤其是在咨询不同老师的意见上,一定要清楚自己整篇论文的成文思路。切忌盲从,因为对于文章的见解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作为作者一定要以自己的思路作为基准,在这个基础上去接受和参考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且不可迷失了自我;

二、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建议将论文打印出来进行修改。都说旁观者清,打印论文,实际上是将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阅读自己的论文,更能发现文章中的逻辑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措辞是否准确,而且也更容易发现文章中的错别字等。修改的过程是论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且不可焦躁。尤其是对于文字的修改,更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过程。

[1] 虽然关于发展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一直存在着争论,可以说从我们上本科阶段开始这种争论就一直存在。从本科四年,再到研究生的两年,应该说我对发展专业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是真要我给出一个定义,我还是有些愁愁,记得曾在哪本书上看过一句话,用在此处倒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开脱:没有统一的定义并不代表没有统一的概念。在我看来定义本身也是一种文字游戏,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研究给出一定的范围限制,所以通过定义来指出其研究的横向和纵向的范围,也就是研究的适用范围。

[2] A 在此处指自然灾害, B 指受灾体,在本研究中具体是指农户。
 

相关推荐: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的流程是什么?

更多文章进入:

精品学习网 大学频道

大学生创业

热点资讯


  本文关键词:论文后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0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200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0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