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食品论文 >

论文封面怎么做_论文封面设计水墨画_高州教师速配网 Q群2:181102651

发布时间:2016-08-19 12:05

  本文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封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9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封面 [原创 2010-10-9 17:52:15]  

 

 

 

2009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封面

 

 

论文题目:承继初中教学成果优化高中衔接教学

 

姓    名:       李   浓   娇       

 

作者单位: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   

 

学    科:         化    学         

 

学    段:         高    中         

 

联系电话:        13630427090       

 

 

 

 

 

 

 

 

承继初中教学成果  优化高中衔接教学

 

   【摘 要】随着初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高中衔接教学问题客观存在。本文从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摸索探究如何优化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 衔接

 

随着初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教师盼来了经过课改洗礼的初中毕业生。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反映这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与高中的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而学生也感到高中学习的内容多,难理解,对教师的授课要求无法适从。我们反思着其原因之一是高中教师对初中课改理念理解不够,仍以老眼光、旧要求看待和评价课改后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成为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关键,高中教师要主动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一、理解初中课程目标,肯定初中课改成果,愉快承继初中教学。

初中的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其知识层次是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如科学版初中教材在“探究水的组成”中引入电解池;“燃料”中引入氢氧燃料电池;“金属”中补充了金属冶炼的知识;“溶液”中,增添了晶体的生长和乳化作用;还简单介绍了“现代化学合成材料”和“食品、药品与健康”等专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科学技术,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展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但相关的知识原理是高中化学的内容。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教材以观察活动、探究实验、查阅资料、调查访问、讨论交流、制作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栏目设计,实现从过分强调 “双基”向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转变。“科学探究”主题更是课改的核心内容,探究的程序是:

观察与问题

假设与预测

实验与事实

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拓展与迁移

 


“科学探究”贯穿整个初中学习阶段,寓知识于探究之中:如呼吸气的成分、实验室制备氧气、物质的燃烧条件、水的组成、二氧化碳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钢铁锈蚀的因素、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甲烷的组成等。事实上,我们也发现经过课改的学生的知识面广,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性强,比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有合作精神,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归纳的能力强。

高中化学则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会应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初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知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过渡转化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高中教师既要理解经过课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又要肯定、保护、承继、巩固和延续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正确评价学习水平,增强学习信心,帮助他们发扬优势,实现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能力的提升,这正是课改的宗旨和最大的亮点。

二、衔接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科学指导学法。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并科学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出衔接点。

我们需对初高中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加以提高。(如表1)

[表1]初高中相关知识内容对比

初中

高中

元素符号、化学式

电子式、结构式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

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

氧化、还原、置换、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

酸、碱、盐

电离平衡理论

溶液

分散系、胶体

氧气、氢气、碳

硅、氯、硫、氮元素及其化合物

实验基础知识和过滤、蒸馏、气体制备、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等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方程式计算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计算

同时,初中新教材中一些概念存在局限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新旧概念,发现原有定义的局限性,深化认识,形成新的知识规律。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仅从得氧失氧的肤浅角度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而高中则从物质结构的角度深入理解本质(电子转移),并能应用;对于复分解反应,初中仅以产物是气体或沉淀或“水”来作为判断反应是否发生的依据,,而高中则把“水”延伸为“弱电解质”,乃至从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对于金刚石、石墨、C60,初中只从性质和用途的角度作介绍,而高中则要升华为“结构→性质→用途”的知识规律。

 

2、运用迁移思想,善用引探教学法,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中转化而来的,从初中教材内容出发可以简化知识,降低教学难度,这与入境易缓的教学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对于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的内容,教师得巧用迁移理论,善用引探教学法,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和新知识的建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当学生具备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越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迁移的方法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引探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就是迁移规律,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是知识迁移的初用;接着,在引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讲(回答思考题),这是知识迁移的再用;然后,是教师的补讲,弥补学生讲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知识迁移的提高;接下来是学生质疑,这是知识迁移的深化;最后是题组练习,这是知识的检验。

高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根据学生初中化学知识的储备量,为学生建构新认知搭桥铺路,把知识的难度恰好设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落脚点,让学生通过努力,发挥潜能,获得新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进入新的学习境界。可见,运用迁移的思想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和“学”的难度都有所降低,并且实现有效衔接,相得益彰。

3、明确高中化学学习要求,科学指导学法。

高中化学是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学科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内容的深度、广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在衔接教学阶段,高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高中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缩短磨合适应期。

①抽象概念,理性认识。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除了强调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如摩尔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等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学习时必须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认识规律。

②抓住典型,探索规律。高中化学知识的内涵深,联系广而系统性强,学习时可抓住典型的特征知识,探索形成规律。如有机化学内容庞杂却有规律可循,牢记官能团性质,熟记典型反应,即可以不变应万变。

③深刻理解,增强记忆。高中阶段化学方程式增多,如果不及时消化,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相当被动。“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学习时应注重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理解后要有意识记,掌握有效的识记方法:归纳口诀,比较异同,读写结合,及时翻阅等。

④对比总结,梳理归纳。多运用列表对比法,有利于辨析相近的概念,如分散系中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学习。多运用点线网络归纳法,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如“硫”就以“H2S→S →SO2→SO3→H2SO4”为统领。

⑤强化计算,定量分析。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高中要求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化学分析离不开定量分析,计算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时要有意识强化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如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转换,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差量法、十字交叉法、联合方程式比例计算等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甚广。 

⑥设计实验,完成报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最好的老师,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要继续强化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通过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抽象归纳总结成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实事求是,准确严谨地表述,完成实验报告,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在“求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因此,进行学法指导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新课程跨越初高中两个教育系统和学习阶段,特别是初高中分设校区的学校,初高中教学相互沟通少,衔接教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建议当地教育教学部门多提供初高中教师相互切磋交流的机会,携手推动新课改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年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实用教学新法》                    戴汝潜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标签: 考试习题   

将本文分享至: 

阅读() | 评论() | 转帖 | 举报

我 顶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下一篇: 转发关于做好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考试的通知

上一篇: 教师见习个人工作总结

  • 评论

  •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表评论


      本文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封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97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a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