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之分析

发布时间:2016-03-16 07:58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人民对中国尤其是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如参加全球各地开设的孔子学院、大学开设的汉语课程等。据中国教育报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全球己有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四百四十所孔子学院,注册学员达八十五万人。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外国人到中国来希望通过体验中国的生活、和地道的中国人交流等方式了解中国的文化。根据国家旅游局2015年2月2日发布的入境旅游外国人人数显示:2014年1月至12月入境外国人共约为2636万人次。同时数据还显示入境的外国人除了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外(约占16%),还包括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印度、泰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墨西哥等(约占84%)。可见,不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实践中,我们跨文化交际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与以英语为目的语国家的人交往,更多的还是与那些非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往。那么,在和这些非英语国家的人交往时,就不可能围绕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交谈。所以我们只有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技能和丰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才能通过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在交际的过程中获得他国人民的尊重和信任。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具备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


2.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外语教育学界认识到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要注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才能达到成功的交际。于是,纷纷有学者提出英语教学要导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学习。但是,随后又有学者发现,由于过分强调英美国家的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学习者依然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碰壁。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学生熟知外国文化,且能用英语流利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然而,当他们需要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时,却常常无所适从。2000年,在《光明日报》10月19日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将此现象概括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自此,外语界又纷纷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2001年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把"文化意识”作为五项教学目标之一单独列出,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而政策上也出台了一些纲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2006年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要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2014年3月份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着重点从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小学、初中、高中)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交际过程,它不仅包括外族语文化的输入,也包括本族语文化的输出。但是,根据一些研究者(李超、刘爱真,2007;黄莹,2009等)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甚至是大学生依然存在无法用英语流利介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未得到根治。
…………


第二章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第—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是在Hymes的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文秋芳(1999)综合前人的基础上概括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模式,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含了交际能力,还包含了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能力)、语用能力(根据情境使用语言的能力)以及策略能力(交际过程中采取评价、计划、执行等一系列决策的能力),跨文化能力包含了敏感性(对不同文化的深层含义具有敏感性)、宽容性(对与本族文化有差异的文化采取宽容旳态度)和灵活性(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调整交际行为以及灵活处理因文化差异产生冲突的能力按照文秋芳的观点,敏感性是一种跨文化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它并不是指了解某个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我们可能与哪个国家的人进行交际,所以也不可能去了解所有国家的文化,所以这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显得更加的重要。而我们往往需要了解的是深层的如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的文化差异,而非表层的能轻而易举观察到的差异。我们只有通过文化之间的对比,才能培养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因此,对本族语文化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


第二节相关研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学者纷纷发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单纯的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它应该是双向的。而且随着中国的壮大,中国文化的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对于母语文化内容的导入,大多是基于外语教学中渗透母语文化的研究。由于教材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它在某些方面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笔者查询了期刊网上2001-2014年间关于中学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文章,发现对于教材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后,笔者通过分析,归纳出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角度:第一种是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种类的研究,第二种是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评价研究,第三种是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其他方面(如词汇、价值观等)的研究。此类研究通常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教材中的文化分类。根据笔者的整理,研究者通常将文化内容按照三类来分:第一类是按照国别分,分为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世界文化、其他文化,有些还会研究比较文化(如王玲娟,2008);第二类是按照文化的特性或功能分,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如王晓辉,2011)或者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如庞瑜,2014);第三类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特性分,分为舞台艺术、笔墨艺术、建筑艺术等(如姜怡,2005)。第三种分类最为具体且富有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一般这类研究通常会结合前面说的三种文化分类中的两种(一般是第一类和第二类,或者第一类和第三类结合),先讨论教材内容的文化导向,再具体研究中国文化的特点。
………..


第三章《牛津(上海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18
第一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19
一、对“文化意识"目标的解读.........19
二、对“教材编写原则"的解读.........21
第二节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总体呈现情况分析.........24
一、中国文化内容的总体呈现情况.........24
二、中国文化内容的总体呈现情况分析.........33
第三节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36
第四节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种类分析.........45
一、中国文化内容的种类.........45
二、中国文化内容的种类分析.........53
第五节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时代性分析.........56
第六节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价值观分析.........60
一、自然观、社会观、精神观概述.........60
二、自然观、社会观、精神观在教材中的体现.........62
第四章研究结论.........67
第一节研究结论.........67
第二节建议.........70
第三节不足之处.........73


第三章《牛津(上海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呈现情况的研究


刘道义先生(2001)就曾在英语教育大会上指出“在我们的教材中要有国际性,但也要有民族性,教材要真正成为‘English for China' ”。那么现阶段上海大部分地区使用的《牛津(上海版)高中英语》教材是否涵盖了一定量的中国文化内容,,具备民族性特点?能否真正成为学生通过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工具?本研究主要立足于《课标》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要求对《牛津(上海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进行系统地研究。因此,本章的第一节主要对《课标》进行两个方面的解读:对“文化意识"目标的解读和对"教材编写原则“的解读,以期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要求和编排原则,为后续的研究做铺垫。第二节从宏观方面对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的总体呈现情况进行梳理,并归纳出其特点。第三节到第六节为微观层面的分析,分别就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中国文化内容的种类、中国文化内容的时代性以及其体现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并归纳出其优缺点。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文化意识”作为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并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课标》将五大目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按照国际通用分级形式分为九个级别,其中八级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要求。《课标》在指出文化意识目标之前,对文化进行了界定,即文化主要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这里的外语在中国主要指代英语,故“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可以理解为“英语国家的文化”,可见,《课标》本身对文化范围的界定有偏向于英语国家的嫌疑(《课标》中各个目标的描述也证实了这一点)。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同样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环节。然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使是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也未必能精通中国文化,更别说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课标》为依据,《课标》对文化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配和编排。那么,《课标》在“文化意识”目标中对中国文化具体有怎样的要求?体现的中国文化内容又有什么特点?在本部分,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对《课标》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解读。

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之分析

……….


结论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其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对于中国其他地区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上海各版本的教材本身也具有很多优点。本研究以2014年1月第9次印刷的《牛津(上海版)高中英语》三个年级六册教材为研究对象,从材料中中国文化的总体情况、中国文化呈现方式、中国文化种类、中国文化体现的时代性以及价值观这几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牛津(上海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了一定量的中国文化内容,其主要分布在以输入为主的板块(即阅读部分和听力部分),且有意识地以对比的方式表现中国文化内容,但是中国文化内容的复现率不高且深入性不够。中国文化内容在各年级段都有一定的比例,且主要分布在Reading和MoreReading这两个阅读部分和listening听力部分,由于高中阶段以阅读教学为主,所以这样的编排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内容的注意。同时教材中主要以对比方式表现中国文化内容:中国文化内容与外国文化内容进行对比,中国文化自身内部的横向和纵向对比,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和认识,符合《课标》对于中国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的要求。但是教材也同样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中国文化内容复现率不高。除了8个词汇在教材中出现过两至三次外,其他中国文化词汇均只出现过一次,且复现的文化仅有3个项目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拓展;(2)中国文化内容深入性不够。教材中呈现的大多是物质文化内容的表层含义,至于中层文化内容中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内容以及深层文化内容中的价值观念、态度、思维方式等都非常有限。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e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