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方言元素 ——以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为例

发布时间:2024-04-27 06:25

第一章 中国方言影视剧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方言影视剧的开端

谈起方言电影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提及至今依然很流行的粤语。粤语方言电影可以说是最早的方言电影,由汤晓丹和薛觉先共同执导的黑白电影《白金龙》(1933 年,粤语方言),讲述了富家子弟白金龙如何经历一番波折,最终获得张玉娘青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薛觉先既是导演也是编剧和主演,该片改编自薛觉先主演的同名粤语电视剧,影片先于 1933 年 10 月 5 日在上海首映,后于11 月 28 日在香港公映。这是当时香港上映的第一部完整的粤语有声片,自上映之日起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深受各地观众的欢迎。由于当时大陆和港台的特殊关系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粤语方言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浪潮,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粤语文化才在大陆风靡,并且一直到今天都很火热。

八一制片厂于 1963 年拍摄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由陈戈、沈剡导演,改编自陈戈、吴雪等人合著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四川农村强行抓壮丁参军的故事,真实的揭露了国民党欺压百姓的恶行。影片全部采用四川方言作为对白,加之演员生动真实的表演,使影片在当时风靡全国,尤其是王保长的形象,堪称经典。

后来由于十年“文革”的特殊时期,中国电影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剥夺了电影者的创作权力,摧残了演员的身心,甚至还断送了一些优秀演员的生命。1966 年 2 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座谈会纪要》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纪要》中所讲:‘文艺界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1966——1972 年期间,全国所有的电影制片厂都停止了电影的生产,电影零产量的状况是我国从电影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情。当时的电影院只允许播放“三战”片(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仅有的一部译制片《列宁在十月》。其他的电影全部被封存,如有哪个地方进行放映,就会被标榜为“文艺黑线”,进行批判。此时著名的 8 个“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沙家浜》(交响乐),在一个时期占领了银幕。

.........................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第二节 方言影视剧的狂欢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全球化”高频的出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它已经成为当下的现实和生存语境。对于“全球化”的概念:“一般是指由市场力量来推动一个开放的世界向前发展,随着‘二战’后冷战的终结,全球化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全球化”不仅代表着一种客观事实,也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势,既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大的改变。电影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流行艺术形式,通常被看做是一种获取文化信息最便利的方式。多元文化的格局也就决定了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首先是政治体制一统天下的模式迅速瓦解,接着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文化间的多元互动成为事实。一个以主流(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构成的文化格局已经形成”。由主流、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是 90 年代的一个主要显著特征,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消费市场而产生的,这种格局的改编都与社会的变革紧密相连。“第五代”导演们开始紧跟时代的步伐,纷纷采取大众化的叙事策略来进行艺术创造。以张军剑、张艺谋、陈凯歌、吴子牛、张军钊、张泽鸣、田壮壮、黄建新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都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经历过十年“文革”的残酷浩劫,这一时期的特殊经历,不仅磨练了他们而且也影响了他们对待历史传统和现实问题的态度。“第五代”导演在进入大学后,得到了大量阅读书籍和参观大量优秀外国电影的机会,使他们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全新的电影观念。他们采用国际化电影的策略,以国际电影市场为主,用寓言的方式来表现中国传统民俗,其狂野浓烈的风格,使观众耳目一新。代表作品有:《一个与八个》、《黄土地》、《嗜血黑谷》、《猎场扎撒》、《绝响》、《黑炮事件》、《大阅兵》、《盗马贼》、《晚钟》、《孩子王》、《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二嫫》等。其中张艺谋凭借《黄土地》荣获了法国南特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红高粱》(张艺谋)在 1988 年第 38 界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奖项——金熊奖;《菊豆》(张艺谋)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并且首开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先河;《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再次走进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了银狮奖,并再度入围奥斯卡;《霸王别姬》(陈凯歌)轰动戛纳电影节,荣获了金棕榈奖,并入围奥斯卡。

......................

 

第二章 方言电影的定义、兴起原因及发展

 

第一节 方言电影的界定

一、什么是方言?

语言除了是一种表达工具之外,它还是一个记录民族文化踪迹的载体,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紧密相连。中国有 56 个民族,80 余种语言和 30 余种文字,由于民族之间的地域差异,因此导致了普通话的地域变异即方言的出现,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性都比较明显,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通行语,因此也形成了一种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发展状态。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直以来,普通话在自身的发展扩大过程中,不断地从方言中汲取融汇各地的有益的方言词汇、语音等,而方言也借此得以保存传承下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

什么是方言?方言的定义又是什么?李如龙在《汉语方言学》中称:“方言,俗称地方话,在中国的传统中,历来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汪如东在《汉语方言修辞学》中说:“方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既可以指它的地域变体,也可以指它的社会变体(社会方言)。”

二、方言的分类

虽然说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但按照现代比较通用的说法,可以将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同时,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还可以再分为若干个方言片(即次方言),甚至再分为“方言小片”(即某市、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这就叫做地方方言。如河南话、东北话、四川话等。

游汝杰在《汉语方言学教程》中将方言飞分为两种: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从广义上来说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狭义上仅指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总的来说,方言就是语言的变体,俗称地方话,它是和名族共同语相对的、流行于某一地域的、局部使用的语言。同时,根据其性质,又可以将其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指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所形成的变体,是全民族语言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而社会方言则是指在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其所在的职业、阶层、年龄、性别和文化教养等不同层面之间所存在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社会变体。

.........................

 

第二节 方言电影兴起的原因

拥有 5000 年的历史、960 万平方公里、56 个民族和 14 亿的人口的中国,地域宽广,文化资源颇为丰富。“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正是我国民俗文化差异性的最根本的体现,它所体现出“听”与“视”的两个层面也成为了电影构成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从电影告别默片以后,声音在电影中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了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影中的人物语言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除了可以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传递人物的思想,刻画人物的性格之外,还能展现人物独特的生活环境。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者认识到,人物的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内容上,而应该更加深入到语言的内涵之中,应该充分利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不同的内容。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综合艺术,除了画面感的真实之外,视听效果的强弱也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甚至是更高的高度。而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将之与影视相结合,带入电影,两者融汇之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所表现出来的新奇感、真实感,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时代大背景的转变与接受

早在 100 多年以前,电影就成为具有广泛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娱乐方式,它通过综合艺术和高新科技的结合,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色彩、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艺术的向世界展示了人类创造历史、文化、财富的强大力量。对于中国来说,电影是一种“舶来品”。纵观电影的历史,中国的电影也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中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繁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之中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和许多精品力作。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更是进了一个高峰,特别是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都极大的推动了电影产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并充分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些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新型的市场主体的出现,不仅加强了电影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而且对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层面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国当代电影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 90 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多元化、复杂化的文化格局开始涌现,各种新思潮也风起云涌,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文化语境。

.......................

 

第三章 方言电影的艺术审美.............. 18

第一节 方言电影的美学风格 ................ 18

一、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 18

二、营造了幽默的喜剧氛围......... 21

三、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28

四、创作者个人记忆的体现.............. 32

第二节 方言电影的文化内涵 .............. 34

 

第三章 方言电影的艺术审美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它是某一特定地区所使用的沟通话语。每一种方言都包含了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历史等信息。自 90 年代以来,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纵观这些层出不穷的方言电影,可以看出,方言电影大多是纪实性电影,它以小人物为表现对象,关注社会底层,展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德国的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曾说:“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机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就方言自身的特征来说,它比普通话更贴近生活,在电影中使用方言不仅能表现特定区域的人文环境、风俗,还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方言电影的美学风格

一、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

方言电影,大多表现的是微观的人文生态环境,“文化信息的流动量小,传播和更新速度缓慢”,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思想保守、文化落后、自给自足,再加上交流信息的局限,所以他们很难与外界进行沟通。“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说的白一点,就是活法。有不同的活法(生活方式),就有不同的说法(表达方式)。”而在这种情况下,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方言土语去了解地区、人物的特点,窥探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方言电影大都从平民视角出发,描写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命体验。方言电影中方言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作品的对象和内容,因为在生活中使用方言的人大部分都是平民阶层的人。普通小人物经历的琐事以及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都决定了他们身上平凡的气质,可是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光辉,却能使我们悟出生活的真谛。平民作为社会上存在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应该被关注。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他关注各种各样“谋生”的普通人,包括:城市中的打工青年(《小山回家》)、小县城里的“小偷”(《小武》)、流浪的江湖艺人(《站台》)和随波逐流的街头混混(《任逍遥》)等。“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

 

结语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仅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对于中国当代的电影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对世界电影文化的了解可以加深对本土民族文化、民族电影的认识和推进。作为文化的电影,是反映不同国家、民族和文明体系之间关系的最有效的方式,各国、各民族及其文化、历史的独特性都能在电影中被浮现。在电影中使用方言已经成为众多导演不谋而合的选择。同时方言电影幽默诙谐的喜剧成分不仅能给观众带来欢乐还能在电影中找到身份认同感。从 90 年代以来,随着方言在电影中的使用频率,它所呈现的再现真实环境、塑造典型人物、营造喜剧氛围等美学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目前有一些电影对于方言的运用则表现出了令人反感的现象。如《小题大做》、《天下第二》、《十全九美》、《熊猫大侠》、《三枪拍案惊奇》、《给你一千万》等这些只是将方言作为一种哗众取宠工具的电影,俗套的故事情节、肤浅的台词和笑料以及怪型演员的参演等都使影片显得毫无内涵,方言变成了他们用来制造噱头、讨好观众、迎合低俗趣味的手段。这种乱用方言的现象,不仅不能使方言发挥出它的优势,反而令方言陷入了“俗套”的困境。

由于方言的地域特征,也使得一些影片呈现出了“南冷北热”或“南热北冷”的现象。如《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高兴》、《小武》《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鸡犬不宁》《没事偷着乐》、《鬼子来了》、《美丽的大脚》、《白鹿原》、《杀生》、《天狗》、《斗牛》等,这些电影由于使用的是北方的方言,所以在北方地区取得的反响比较好,在南方相对冷清些。《可可西里》、《图雅的婚事》、《千里走单骑》、《马背上的法庭》、《股疯》、《团圆》、《让子弹飞》(川话版)、《七十二家租客》、《低俗喜剧》、《志明与春娇》、《桃姐》、《江城夏日》、《芳香之旅》、《茉莉花开》等这些电影均以南方方言为主,在南方相对比较受欢迎。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