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

发布时间:2016-03-20 15:12


2009年3月-2014年2月收治心律失常患者102例,全部符合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21~78岁,平均(45.9±4.8)岁;对照组男35例,女16例。年龄22~76岁,平均(44.1±3.5)岁。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方法:

102例患者进入医院后,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予心律平3次/d,0.1 g/次,采取口服方式。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于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进入医院的时候给予胺碘酮90~140 mg,静脉滴注,同时辅助以0.9%氯化钠溶液15 mL,静滴,开始静滴10 min,待病情稳定后以1.0 mg/min速度进行静滴,5 h以后将滴注速度改为0.3 mg/min。对于另外3种症状类型的患者全部采取100~160 mg胺碘酮进行治疗,同时以0.9%氯化钠溶液15 mL,采取静滴,开始后时间维持在15 min,待病情稳定以后以0.8mg/min速度静滴,7 h后滴注速度改为0.5 mg/min。

1.2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相关症状完全消失,心律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心电图复查完全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心律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复查心电图发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③无效:其相关症状没有任何改善,心律没有任何改变或者进一步加速,心电复查无任何改善。另外,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给予详细记录和对比。
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不良反应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效果。收治心律失常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容易受到影响,对其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3讨论


心律失常大部分出现在心衰或有器质性心脏病理改变的患者,一些患者在发病早期没有相关明显症状,并且也无需较多的临床干预,可是一旦这种表现一直存在,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来说,心律失常的出现以及严重程度和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即心律失常会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加重,病情通常涉及心衰程度、水电质紊乱、肺部感染以及低氧血症等。
胺碘酮属于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这种药物进入人体以后,其特殊的生理作用对ATP酶当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原有的钾通道给予切断,在一定程度上可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进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
总之,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受到其病情严重程度影响相对比较大,如低氧血症、心衰程度、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肺部感染等,对其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e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