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研究一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6-03-22 11:51

1.导论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劳动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尤其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导致我国就业难度加大。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政府部门一方面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复苏,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另一方面适时出台多项刺激就业的财税政策以直接促进就业。事实上,中国政府实施的各项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效果如何,在治理失业问题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基于此,本课题系统分析财政政策就业效应作用机理,实证检验财政政策就业效应,并在理论分析、现状剖析及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优化路径。这对于提高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率,切实改善民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经济与就业良性互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研究一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

.......


2.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2. 1就业的一般分析

失业与就业一样,是劳动力市场的常态。关于失业的界定,每个国家的标准都不同。这里主要介绍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认定标准。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定义的失业人员为:在法定年龄内,有工作能力。其中,对于有工作但获得的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根据失业的定义,除了法定劳动年龄外,失业认定三大要件为“没有工作”、“有工作能力”和“有劳动意愿”。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被认定为失业人员。具体来说,,属于失业范围的人包括:正在寻找工作的新增劳动力;正在寻找工作的自愿离职者和非自愿离职者。所谓自愿离职者,主要指因某些原因主动辞职或停薪留职。非自愿离职者主要是由于企业破产、部门精简、被企业解聘终止劳动合同等原因造成不得不离开原有工作岗位的人。失业的本质是由劳动力供需失衡导致的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愿望的人,不能参加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从而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闲置浪费的状况。

2. 2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作用机理:整体解析

图2-7显示了财政政策就业的作用流程。如图所示,总体来说,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分两个阶段:政策判断和政策实施阶段。首先,政策判断阶段。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结合劳动力市场状况,选定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其中,关键是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判断财政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针对性的选择运用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或是两种政策同时运用。其次,政策实施阶段。国家选择特定的财政政策之后便进入实施阶段。政府运用具体的财政收入政策工具和财政支出政策工具,通过价格机制和收入机制经一系列的经济响应和传导,最终影响社会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

3.我国就业制度与财政政策实践分析.......... 76

3.1我国就业制度与就业状况分析.........76
3.2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实践分析.........104
3.3本章小结.........116
4.财政政策就业效应: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及均衡的实证分析.........117
4.1文献综述.........117
4.2财政政策劳动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126
4.3财政政策劳动需求效应的实证分析......... 146
4.4财政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均衡影响的实证分析.........164
4.5本章结论.........178
5.财政政策就业效应:基于宏观经济均衡、增长及波动的实证分析....182
5.1文献综述 182
5.2—般经济均衡下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193
5.3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08
5.4财政政策、经济波动与就业波动的实证分析.........226
5.5本章结论.........241

6-财政政策就业效应:基于产业、城乡及区域视角的实证分析


6. 1文献综述

关于财政政策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实证分析文献匮乏。影响就业结构因素相当多,包括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等。而国家经济政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大部分通过上述经济因素间接传导。所以,大部分学者更多的关注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经济因素对就业结构的直接影响,对于财政政策与就业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多数从理论上进行阐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如在财政政策与产业就业结构方面,现有文献大多从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同性方面进行分析。很少有直接实证分析财政政策对产业就业结构影响效果的文章。

6. 2财政政策产业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从表6-1可以看出:(1)三次产业间就业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平均值为43. 306%,大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即第一产业仍然积聚大量的劳动力。一产、二产和三次就业比重的标准差分别为15.151、9. 346和8. 933,很显然省际间一产就业比重的差异性较大。(2)省际财政支出的差异性高于税收差异性。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值为17.259%,比税收收入占比的平均值高10.823个百分点。而且财政支出占比的标准差也高于税收收入占比的标准差,说明各省的财政支出的差异性要强于税收收入的差异性。(3)各省政府投资性支出比重和流转税比重省际差异明显。这也印证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地区财政收支水平的非均等性。(4)我国第二产业仍是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主体。各省二产产值比重的平均值为45. 727%,在三次产业中最大。但是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平均值相比仅高5.528%,即二、三产业间的产值差距在逐渐缩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比重相比,尽管我国的三次产业比重仍有很大差距,但是从本国纵向发展来看,第三产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


7.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综合评价与优化路径


7.1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综合评价

财税政策缺陷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方面,财税优惠力度不大,优惠面较窄,融资贷款限制性条件太多。目前的大学生创业优惠项目大多是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加起来总共不过几百元,这些资金减免对于创业期间的总费用来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至于税收减免方面,优惠对象只能是个体经营者,经营的具体行业还有严格限定,而且优惠税种仅为所得税和一些地方税。对于大学生创业之初,利润较低或几乎无利,甚至亏损,减免企业所得税对创业者的帮助并不大。由此导致优惠政策大大折扣。另一方面,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不到位。虽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由于宣传不足,导致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并不多。调查显示,重庆23所高校中完全不了解国家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学生比例占62.0%,稍有了解的占37.0%,非常了解的只有1%。①这说明各级部门对高校创业并未作为一项事业进行支持,高校创业教育未得到高度重视。

7. 2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优化路径

虽然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频繁,尤其是2011年的改革幅度加大,对于降低中低收入工薪阶层的税负成效显著。但是,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缺陷导致其公平收入分配的效果微弱,难以实现“个税一收入分配一消费、投资—就业”的传导路径。基于此,国家应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其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就业的功能。首先,调整个税中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负。当前,我国劳动所得税率远超过非劳动所得税率,由此造成的资本与劳动的税负不公,不利于鼓励诚实劳动,可能会导致过度投资和投机行为。而且目前我国“金字塔型”财富分配格局,大多由于资本过度集中造成。因此,为调节贫富差距,在条件成熟时,建议对我国劳动所得设定税负较低的累进税率,而对于非劳动所得设定较高的累进税率。参照国际经验,劳动所得釆取3%-35%的五级累进税率,对非劳动所得适用10%-45%的五级累进税率。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