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国工科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中的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21:03

  本文关键词:中国工科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中的互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学术话语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际意义在学术话语中的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术话语不仅包含命题内容,还有诸如权势与团结,参与与分离,面子与礼貌等人际因素。这种观点摈弃了认为学术话语通常是以客观的、不涉及个人情感的方式传递信息的传统观点,而把学术话语看作一个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将参与者的关系置于学术话语的中心,认为作者不仅要反应客观现实,还要使用各种语言策略与读者就学术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磋商,并以某一特定学术社团规约性的表达方式,谨慎、准确、适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说服读者接受自己观点的目的。而目前国内对工科学生英语科研论文的人际意义关注较少,对其互动问题更是鲜有提及。正是这种背景构成本研究的基本动机。 本研究的理论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的语言元功能思想。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作为表意资源,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所有的语言中,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语篇意义。互动特征体现了语篇作者和读者间人际意义的构建,是实现语篇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 基于Thompson (1995)书面话语中互动的两种分类,本研究将Hyland(2004)英语学术论文中的两种元话语资源作为分析框架,对英语国家工科研究生和中国工科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中的互动进行对比研究。该框架综合了目前研究互动的两种主要方法,既能考察学术论文组织结构与读者的互动,又能考察其评价立场和多种声音的互动。此外,由于两组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将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跨文化意识作为新的研究变量,对不同的修辞传统和思维模式对写作策略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研究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英语学术论文的劝说性质及其人际意义认识不足;对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跨文化意识认识不够;论文命题的构建是以作者为中心的、单声性的;论文缺乏足够的信号词语引导读者理解语篇顺序及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时,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断言性;多使用不涉及个人情感的方式显示论文命题及内容的客观性。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除了英语国家工科研究生和中国工科研究生在英语语言能力等方面有明显差别之外,这些问题分别反映出目前我们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尚未引起关注的,又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对学术论文的劝说性质,人际意义重视不够;对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跨文化意识引导不够;对学术论文的某些重要特点和规约性强调不足;对知识构建中的社会因素强调不足;对论文写作中如何恰当地进行主观评价指导不足;对读者在参与构建学术观点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 因此,我们提出,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学术论文的人际意义;培养学生学术写作中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熟悉学术论文的性质、特点以及不同学术社团的各种规约,使其充分认识到学术论文是作者用以说服学术同行接受自己学术观点的一种有效手段,论文作者需要调动多种语言资源,使用能够为学术社团成员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学术观点,提高学术交流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英语学术论文 互动 元话语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breviations6-7
  • List of Figures7-8
  • List of Tables8-9
  • Abstract9-11
  • 摘要11-16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6-22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6-19
  •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19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9-20
  • 1.4 Contributions20-21
  • 1.5 Layout of the Dissertation21-22
  • Chapter Two Interaction as a Re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22-48
  • 2.1 SFL’s Theory of Function of Language22-30
  • 2.1.1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23-24
  • 2.1.2 Metafunction of Language24-25
  • 2.1.3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Language25-30
  • 2.2 Interaction in Written Discourse30-48
  • 2.2.1 An Overview of Interaction in Written Discourse30-34
  • 2.2.2 Information- oriented Approach to Interaction34-38
  • 2.2.3 Function-oriented Approach to Interaction38-48
  • Chapter Three Academic Discourse as a Social Interaction48-74
  • 3.1 Concepts and Terminologies48-55
  • 3.1.1 Academic Discourse48-50
  • 3.1.2 Discourse Community50-53
  • 3.1.3 Academic Writing53-55
  • 3.2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55-60
  • 3.2.1 Rhetoric of Science and Subjectivity56-57
  • 3.2.2 Interac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57-59
  • 3.2.3 Interaction and Academic Persuasion59-60
  • 3.3 Metadiscourse as a Realization of Academic Interaction60-74
  • 3.3.1 The Concept of Metadiscourse60-61
  • 3.3.2 Metadiscourse Resources in RAs61-64
  • 3.3.3 Metadiscourse Strategies and Realization of Interaction in RAs64-74
  • Chapter Four A Study of Interaction in RAs by Chinese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74-92
  • 4.1 Research Design74-75
  • 4.2 Theoretical Foundations75-76
  • 4.3 Data Collections76-78
  • 4.4 Research Questions78-79
  • 4.5 Research Hypotheses79-82
  • 4.6 Research Variables82-83
  • 4.7 Methods of Analysis83-92
  • 4.7.1 Approaches83-84
  • 4.7.2 Analytical Framework84-90
  • 4.7.3 Analytical Procedure90-92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92-162
  • 5.1 General Results92-93
  • 5.2 Preferences and Distributions of Interactive Resources93-99
  • 5.3 Preferences and Distributions of Interactional Resources99-133
  • 5.3.1 Expressing Stance: Preferences and Distributions100-116
  • 5.3.2 Expressing Engagement: Preferences and Distributions116-133
  • 5.4 Discussions133-144
  • 5.4.1 Cultural Variations of Composition and Rhetoric Traditions133-136
  • 5.4.2 Diffe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136-144
  • 5.5 Responses to Research Questions144-162
  • Chapter Six Conclusions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162-172
  • 6.1 Conclusions162-164
  •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164-169
  •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169
  • 6.4 Limitations169-172
  • AppendixⅠ RAs by the SE172-180
  • AppendixⅡ RAs by the CS180-190
  • AppendixⅢ Sample Interview Questions190-192
  • Bibliography192-2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自力,李荣;刑事立法语言的立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Andy Gillett;The ABG of ELT...'EAP'——In the first article in this new commissioned series,Andy Gillett looks at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年02期

3 林葵;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与英语教学(学习)[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张跃伟;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看学术语篇中的互动特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柴改英,任大玲;语篇的互动性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M.A.K.Halliday;Linguistics in Theory and Practice[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3年04期

7 弗里德伯格;潘大渭;;评玛莎·西费尔特编:《大众文化与苏联改革》[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3年04期

8 徐海铭;;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发展模式调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9 卢爱龙;伦敦和纽约[J];中学生英语读写(高中版);2003年Z2期

10 胡春华;;从学术讲座中的元话语看外语教学的课堂实施[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05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工科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中的互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9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0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