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

发布时间:2016-10-24 19:07

  本文关键词: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文学,文学

第35卷第2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35,No.2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

汪树东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关键词] 1990年代;中国文学;生态意识;现代文明批判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生态问题的书写已经更为充分,更为繁盛,生态报告文学、

生态诗歌、生态散文、生态小说等层出不穷,徐刚、于坚、李存葆、叶广芩等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使得中国文学的绿色之维真正复活。报告文学《绿色宣言》、《淮河的警告》,诗歌《哀滇池》、《拒绝末日》,散文《绿色天书》、《大地上的事情》,小说《老虎大福》、《老海失踪》、《狼图腾》等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重要篇章。作家确立生态整体观,尊重大自然,敬畏生命,承认所有自然生命的内在价值,尽可能地反思并颠覆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现代文明对大自然的肆无忌惮的破坏,批判日益病态的消费文化。这种生态意识的确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当代文学有可能真正地引领人摆脱现代文明的迷思,迈向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 1007(200282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显著加强,,、,,推波助澜,生态报告文学、生态诗歌、生态散文、生态小说等层出不穷。徐刚、于坚、李存葆、叶广芩等作家都对生态文学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

这些作家认识到了人与大自然是生态共同体,尊重大自然、敬畏生命是必须确立的生态意识。他们颠覆了极端功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革命主流意识形态,超越了人道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取向。他们对现代文明的严厉批判与反思,对现代人出路的探寻,常常以生态意识为旨归,是对大自然复活的祈望!

一、生态意识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以其及时性、普及性以及强烈的针

对性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是别的文学体裁难以比拟的。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态报告文学就已经横空出世,振聋发聩,像徐刚的《伐木者,醒来!》不但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大为震惊,而且直

;而沙青的《北京

只有一条长江》、乔迈的中国:水危机》、李良的《龙江怨》等报告文学更是启人心智,促人猛醒。但是到了1990年代,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各级政府都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看作当务之急,对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反思,因此中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大有雪上加霜之势。

徐刚这位坚定的生态文学家继续沿着1980年代开创的道路沉稳前进,他的一系列长篇报告文学,如《中国,另一种危机》、《绿色宣言》、《沉沦的国土》、《中国风沙线》、《国难》等,视野更加宏阔,生态立场更加坚定,生态智慧也更加深邃。而他的《长江传》、《黄河传》等更是立意高远,试图为我国的母亲河描画出生态肖像,引起人们的深情眷注。徐刚的生态报告文学往往能超越于一时一地的生态危机,笔触深入历史,延及四方。他的报告文学常常提及古楼兰的消失、两河流域文明的覆灭以及玛雅文明的湮没,以一种生态史观提醒并警告世人必须确立起生态意识,否则殷鉴不远,覆亡难免。

[收稿日期]2008206220

[基金项目]本文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7年度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项目编号:SM2005-03。

[作者简介]汪树东,男,汉族,江西上饶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博士后。


  本文关键词: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52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1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