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王本朝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7-03-09 16:27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王本朝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

王本朝   (出生年月:1965.10 性别 男)  
  
简历:
王本朝,男,文学博士。1965年10月生,重庆市梁平县人。1983—1987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1990年,在湖北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2004年,在武汉大学文学院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自1990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和西南大学文学院工作至今。1996—1997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1993年破格提为副教授,1998年评为教授。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
主讲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大众传播学”、“新文学思潮与流派”、“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等本科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研究”、“经典重读”、“学术研究方法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叙述学理论”和“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等研究生课程。倡导“接着讲——接着思——接着说”教学方法。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等问题,重点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以及鲁迅、老舍等经典作家。出版专著6部,参与主编著作5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民族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广东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福建论坛》《江海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文学年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多家刊物转载、复印30多篇。被学术研究界评论和引用400多次。
科研获奖:
    1.《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重庆市人民政府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
  2.《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重庆市人民政府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
  3.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三等奖(2002年)。
  4.重庆市优秀教师(2003年)。
  5.入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005年)。
  6.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年)。
7.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
8. 入选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培养人选(2012年)。
主要著述:
一、著作:
  1.《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2.《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3.《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
  4.《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与文本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
  5.《文学的现代传统》,重庆出版社,2003年5月。
  6.《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7.《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8.《大地上的事情——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人文情怀》(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9月。
  9.《中国语文》(艺术版),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
  10.《大学语文》,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11.《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教程》(副主编),国家“十一五”普通教育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12. 《老舍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二、论文:
  1.哲学是文学的精神翅膀?《百家》(安徽)1988年6期。
  2.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梁实秋,《学习与探索》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1989年7期全文转载。
  3.五四文学精神:变异、复归与超越,《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9年7期全文转载。
  4.落日的黄昏——悲剧与荒诞审美内涵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 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12期全文转载。
  5.诗化哲学: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1期。
  6.何处是孤独者的巢穴——重读《孤独者》,《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2期。
  7.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5期
  8.论中国20世纪文学悲剧意识的价值内涵,《人文杂志》1991年2期。
  9.克莱奥、缪斯与人:对历史文学理论及创作的思考,《文艺争鸣》1991年3期。
  10.论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4期全文转载,《1993年中国文学年鉴》“论文选摘”,《新华文摘》1992年5期“论点摘引”。
  11.郭沫若与易文化,《河北学刊》1992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2年2期全文转载。
  12.郭沫若与侠义精神,《文史杂志》1992年6期。
  13.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内涵,《社会科学家》1993年1期。被《戏剧艺术》1993年第3期“动态之窗”摘引860字。
  14.郭沫若与侠文化,《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3期。
  15.郭沫若与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学刊》1993年2期。
  16.原典意义:郭沫若与传统文化精神,《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
  17.隐逸与郭沫若文化心态阐释,《社会科学家》1993年5期。
  18.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特征,《中州学刊》1993年5期。
  19.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93年9期全文转载。
  20.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特征,《学术研究》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6期全文转载。
  21.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文化内涵,《江海学刊》199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4期全文转载。
  22.“吃人”的寓言与象征,《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
  23.赎罪的都市——《子夜》的象征结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
  24.游戏、梦幻与仪式——通俗文学的文化理想及功能,《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1期。
  25.论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语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3期。
  26.基督教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文化阐释,《河北学刊》1994 年3期。
  27.基督教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28.《孔雀胆》悲剧主题阐释,《郭沫若学刊》1994年3期。
  29.救赎与复仇—《复仇(二)》与鲁迅对宗教终极价值的消解,《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0期。
  30.梦绕家园,心系雨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
  31.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求索》1995 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戏剧戏曲研究》1995年12期全文转载。
  32.论中国现代尚力文艺思潮,《中州学刊》1995年4期。
  33.基督教与鲁迅文化心态阐释,《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3期。
  34.中西现代诗学的选择与重建——《凤凰涅磐》与《荒原》的比较性解读,《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2期。
  35.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0辑,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
  36.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2期全文转载。
  37.大后方文学研究的深化与体系建构,《红岩》1995年5期。
  38.在返回语言之根的途中,《星星诗刊》1995年5期。
  39.周作人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1期。
  40.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宗教背景,《文艺研究》1996年3期。
  41.尚力思潮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
  42.欲望的叙述与叙述欲望——《骆驼祥子》的叙述学阐释,《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3期。
  43.萧乾:现代宗教性小说的反殖民话语,《延安大学学报》1996 年3期。
  44.历史的心迹——伤痕文学的意义,《短篇小说》1996年2期。
  45.沉思的精魂——反思文学的美学追求,《短篇小说》1996 年3期。
  46.应时而生的改革文学,《短篇小说》1996年4期。
  47.改革文学的叙事视角,《短篇小说》1996年5期。
  48.军旅小说创作轨迹描述,《短篇小说》1996年6期。
  49.理想是面不倒的旗——重读知青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7期。
  50.文化与文学的“根”——寻根文学的意义世界,《短篇小说》1996 年8期。
  51.走向个性写作的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9期。
  52.市井风俗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10期。
  53.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11期。
  54.意义的迷失与碎片——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短篇小说》1996年12期。
  55.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参编),王庆生主编,武汉出版社,1996年2月。
  56.生存边界性的话语意义——《生死场》叙述策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2期。
  57.“新状态”文学的自我表述,《短篇小说》1997年6期。
  58.新体验与新体验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8期。
  59.新写实小说的叙事风格,《短篇小说》1997年4期。
  60.文本游戏的边界与精神的救赎—先锋小说的形式终结与转向,《短篇小说》1997年2期。
  61.新笔记小说论,《短篇小说》1997年5 期。
  62.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11期。
  63.语言游戏与叙事革命——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短篇小说》1997年1期。
  64.回到生活深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精神,《短篇小说》1997年3期。
  65.新状态文学创作描述,《短篇小说》1997年7期。
  66.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美学意蕴,《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12期全文转载。
  67.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吴宓的宗教观,《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6期。
  68.吴宓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红岩》1998年1期。
  69.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1期。
  70.端木蕻良小说文体的文化意味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4期。
  71.语言感觉与想象的无限可能性,《红岩》1999年1期。
  72.走向大众性、仪式性与地域性的贺岁晚会,《当代电视》1999年3期。
  73.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2期。
  74.文学知识、文学组织和审美信念——晚清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福建论坛》2001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10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75.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和文体资源,《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2期。《新华文摘》2001年7期“论点摘编”。
  76.《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1期。
  77.论李金发诗歌中的“上帝话语”,《诗画双馨——林凤眠、李金发诞生100周年纪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
  78.北村与基督教文化,《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1年3期摘录。
  79.沈从文与基督教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
  80.曹禺与基督教文化,《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期。
  81.走向多元化的中国现代文学知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2期以“现代文学的合理性意义”为题作“论点摘编”。
  82.从思想启蒙到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限度及可能,《文艺争鸣》2002年5期。
  83.论张晓风散文的神性情怀,《河北学刊》2002年6期。
  84.曹禺与基督教文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
  85.文学制度: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方式,《文艺研究》2003年4期。
  86.重写文学史:一段问题史,《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5期。
  87.中国现代文学的《圣经》资源——以语言文体为例,,《江海学刊》2003年5期。
  88.文学制度与文学的现代性,《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期全文转载。
  89.论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1期作“论点摘编”。
  90.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区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
  91.重写文学史:意图与效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3期。
  92.历史性与审美性:现代中国文学的圣经传释,《圣经与文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
  93.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西部文学,《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期。
  94.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体制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期全文转载。
  95.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3期“论点摘编”。《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2期以题为“对一种文学论争机制的反思”作“论点摘编”。
  96.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3期全文转载。
  97.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到“战国策派”,《河北学刊》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5期全文转载。
  98.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3期。
  99.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4年9期全文转载。
  100.整理国故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2期全文转载。
  101.从现代性到全球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问题,《福建论坛》2005年10期,收入《置身于全球化的惊涛骇浪,共创现当代文学的新纪元——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02.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话语——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山花》2005年12期。
  103.文学审查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
  104.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相遇与交战——林语堂与基督教关系的文化阐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文摘《哲学》)2005年02期论点摘录。
  105.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106.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7.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转型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6年第6期。
  108.《西方美学史》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知识建构,《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09.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新文学秩序的重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
  110.文学体制与当代作家的思想改造,《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11.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形成——以战时北碚的文化生态为考察中心,《红岩》2006年第1期。
  112.没有诗意的生活——强雯小说的荒诞感,《红岩》2006年第1期。
  113.散文作为智者的游戏——张于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2006年2期。《2006重庆评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11月。
  114.文学会议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115.人民需要与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想象,《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7年第2期摘录。
  116.《文化批判》与中国新文学的话语革命,《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17.超越外部与内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转换与互动,《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
  118.文学政策与当代文学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文摘卡》2007年第4期摘录。
  119.中国当代群众写作的文学大众化想象,《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120.基督教为何能够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21.文体与政治:革命样板戏的发生,《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22.文学生产资料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123.文学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24.《文化批判》与左翼文学的话语生产方式,《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25.“自我”形象的改写与重构—关于郭沫若《创造十年》的删改,《郭沫若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
  126.基督教文化:新时期小说的叙述与想象,《神学美学》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2月。
  127.小说的轻与重:关于莫怀戚的《和平时代》,《红岩》2007年第4期。
  128.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世纪之初读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
  129.文学制度取决于社会制度,《南方周末》2007年11月8日。
  130.文学史观与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学术界》2008年第4期“论点摘编”。
  131.中国当代文学体制建构的苏联资源,《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32.第一次文代会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33.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34.当代文学运动的意识形态特征,《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8年第3卷第1期。
  135.汉语新文学史的意义,《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36.码头文化:《白沙码头》里的重庆形象,《红岩》2008年第6期。
  137.从灵的文学到灵性文学——中国文学的神性资源问题,《东京文学》2008年第11期;收入《灵魂拯救与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2月。
  138.《有你就有戏》与互动电视剧的意义,《当代电视》2008年第11期。《西部电视》2008年第5期,《长江传播》2008年第4期。
  139.驳杂的现代: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批评话语体系,《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
  140.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41.论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
  142.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学科还是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43.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144.鲁迅作品中“狗”的话语谱系与国民性隐喻,《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
  145.边缘即中心:《甘肃社会科学》的学术追求,《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6.学会与时代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7日,第11版。
  147.重庆姿势:关于红岩文学奖,《红岩•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148.文化遗址与都市文化建设:以重庆抗战遗址保护为中心,《文化中国》(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09年第4期。
  149.“文以载道”观的批判与新文学观念的确立,《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150.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
  151.“主义”话语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4期。
  152.诗学的政治:京派文学的审美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153.日本经验与中国文学的激进主义,《晋阳学刊》2010年第3期。
  154.新史料的发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诉求,《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55.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Issue 2 / 2010 ,Pages: 232-252
  156.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老舍文学创作的伦理诉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老舍与民族文化——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157.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
  158.诗人气质与史家风范:陆耀东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
  159.鲁迅纪念中的胡风声音(第一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60.文学制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8日。
  161.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
  162.评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7期。
  163.传统的潜伏:苏雪林的文笔论和道德观,《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164.论“美”作为新文学的尺度及其限度,《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165.抒情作为“主义”与新文学的自我认同,《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
  166.作为“无物之阵”的流言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67.谁有话语权?——《离婚》的反讽意味,《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
  168.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前进论坛》2011年第9期。
  169.多维视野下“十七年”文学的丰富图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70.修辞还是判断?——文学批评的身份重建,《山花》2011年第10期。
  171.历史化与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求是学刊》2011年第6期。
  172.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
  173.“然而”与《野草》的话语方式,《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74.渎神的诗性:《受戒》作为1980年代的文化寓言,《当代文坛》201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175.在时代的风陵渡口:郭沫若与现代中国的权势转移,《福建论坛》2012年第2期。
176.负疚与不安:在父子情深的背后——《背影》的心理分析,《名作欣赏》2012年第10期。
学术职务与社会职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
    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
    四川郭沫若研究会理事
    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王瑶学术基金奖”专家评选委员会成员
    西南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西南大学第二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红岩杂志社编委
    贵州文史馆《贵州文史丛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审专家
    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重庆市政协委员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49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2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