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19:00

  本文关键词: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赣籍桐城派作家是其重要一支,有证可考的就有53名,新城作家群则是其主力军,占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他们通过书院教育、交游、著述等方式,来宣扬推崇桐城文学主张,他们的努力对桐城派在江西的传衍、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赣籍文人在清文坛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迄今为止,较为遗憾的是,学界对江西桐城文学的研究乏善可陈,对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的整体研究尚处空白。本文围绕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体的构成、群体特征、典型代表人物、成员交游情况等进行考察,并对新城作家群代表人物的文体观、古文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地域文化特征进行阐释与分析,进而探究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在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全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引言部分在对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的已有相关研究作出充分概括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正文部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章总体考察桐城派江右作家群体之构成与形成原因。先以桐城派开创人方苞为起点,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史书、方志以及江西桐城派作家的诗文集等相关文献,确定桐城派新城作家群有35位成员。他们通过家学传授、师事、私淑、书院教学来传承桐城文学,形成了牢固的关系网络。第二章主要概括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的群体特征及典型代表人物,并探讨他们的交游情况。通过查检史书、方志等相关文献勾勒江右新城作家群的总体风貌,重点介绍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并描述群体成员的交游活动。第三章论述江右新城作家群代表人物的古文创作。从他们创作作品的主题倾向、艺术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三方面来进行论述。第四章探析桐城派流布的作用及桐城派新城作家群体影响。该作家群体对桐城派在江西的发展、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赣籍文人在清文坛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桐城派 新城 作家群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谱系及成因11-22
  • 第一节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谱系11-14
  • 第二节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形成的原因14-22
  • (一)新城地域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15-17
  • (二)桐城派在新城的传衍17-22
  • 第二章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的群体特征及典型代表人物22-35
  • 第一节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体特征22-24
  • (一)作家之间关系较密切22
  • (二)江右新城作家“博学多艺”22-23
  • (三)“学而优则仕”与“仁恕”23-24
  • 第二节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典型人物24-35
  • (一)鲁九皋24-25
  • (二)陈用光25-27
  • (三)杨希闽27-28
  • (四)吴照28-30
  • (五)鲁缤30-32
  • (六)陈溥(陈广敷)32-33
  • (七)鲁嗣光33-35
  • 第三章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的古文创作35-50
  • 第一节 桐城派江右新城代表作家的文体观35-43
  • (一)体貌:自然天成35-37
  • (二)技法:以诗入文37-38
  • (三)语体:以“气”论文38-40
  • (四)题材:通时适变40-42
  • (五)素养:兼综各家之学42-43
  • 第二节 桐城派江右新城代表作家古文作品的艺术特征43-47
  • (一)文风:雅洁凝练44-45
  • (二)韵致:余音绕梁45-46
  • (三)气势:雄峻遒劲46-47
  • 第三节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作品的地域文化特征47-50
  • (一)“崇实致用”之风尚48
  • (二)“去奢靡而循礼节”之风气48-50
  • 第四章 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体的地位与影响50-53
  • 第一节 桐城派新城作家群在文坛上的地位50
  • 第二节 桐城派新城作家群的影响50-53
  • 结语53-55
  • 致谢55-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湖州80后女作家群异军突起[J];观察与思考;2008年17期

2 赵爱华;;煤矿作家群现象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高有鹏;;河南大学作家群:从一片森林到又一片森林[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3期

4 王晓玉;;简论二十年代女作家群[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04期

5 周忠厚;;试论北京作家群[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6 容本镇;相思湖作家群现象溯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7 覃伊平;相思湖作家群现象透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任动;;“周口作家群”:一个亮丽的特色文化品牌[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本刊编辑部;徐超;;“80后”作家群调查[J];神州;2010年01期

10 ;乌江作家群与中文系教师队伍建设[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陆卓宁;;原生与容异的多重建构——“桂西北作家群”人文精神探奥[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2 胡景敏;;巴金与新时期“随想作家群”[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王京州;;燕赵作家群文集整理与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4 张泉;;21世纪研究民国时期北京文化人的意义——以北京台湾人作家群中的张我军为中心[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5 杨爱国;;从《水浒传》到当代兴化作家群——对兴化地区文学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思考[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纸;进一步理清独秀作家群谱系[N];南宁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杨力叶 通讯员 赵晋凯;独秀作家群研讨会在桂林举行[N];桂林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杨力叶;独秀作家群:卓然独立于斯为秀[N];桂林日报;2010年

4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川鄂;社会转型与区域作家群的当下价值[N];光明日报;2013年

5 谭庆虎;关于鹤峰作家群的几点思考[N];恩施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胡军;湖北女作家群创作势头强劲[N];文艺报;2010年

7 商报记者 李鲆;中国作家馆首创主宾省 河南作家群亮相国际舞台[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8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雷达;地域作家群研究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13年

9 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李易衡;专家研讨“周口作家群”现象[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钱丽花;“康巴作家群”: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N];中国民族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鲁军;北宋新党作家群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米尔瓦那木·依布拉音;库尔勒女作家群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3 叩颖;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的生成[D];兰州大学;2016年

4 李阳阳;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5 施新佳;论新时期以来陕西作家群的文化取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武兆;论女高师作家群[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菲;新世纪宁夏青年作家群创作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8 彭文海;继承与探索:湘西青年作家群创作考察[D];吉首大学;2014年

9 高冬琳;鲁南文化与当代枣庄作家群[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本东;重庆复旦大学作家群的文学活动考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6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9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