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17-03-21 05:07

  本文关键词:论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冰心自1919年初登文坛时起,便开始了漫长的写作历程。她是“五四”时期中国第一代女作家,更是一位时刻心系广大少年儿童成长的儿童文学家。她于不同时期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极大满足了身处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受到小读者们的热烈欢迎。本文通过对冰心儿童文学的仔细研读,结合以往冰心儿童文学的研究成果,将其作品置于具体的创作背景中加以客观评价。除了引言和结语,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用真、善、美滋养儿童心灵。重点探索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审美性和教育性的关系。以冰心逐渐形成的儿童观为依托,审视作家是如何通过引导儿童进行积极主动的审美活动来达到实现对儿童教育的创作意图的。冰心通过对儿童进行爱的颂扬、美的启迪和善的教育,使儿童在收获喜悦感的同时,也启迪了儿童的心智、开拓了视野,很多作品兼具“审美性”和“教育性”的双重特性。第二章儿童读者意识的波动起伏。以冰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儿童读者意识的变化为线索,梳理其儿童文学观的嬗变。纵观冰心一生的儿童文学创作,她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和思考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审视,冰心的儿童读者意识却是反复不定的:有时读者意识是明晰的,而表现得可能缺少趣味;有时读者意识又是模糊的,但表现得却也童趣盎然。第三章不拘一格的艺术探索。冰心的儿童文学在文体上、语言上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的。本章通过对冰心儿童文学中复调式的叙述视角、雅俗相揉的语言风格和“能表现自己”的抒情文学体裁这三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揭示冰心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的风格时而充满童趣,时而又蕴含不易于儿童理解的成人意绪,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特点。
【关键词】:冰心 儿童文学 儿童观 儿童教育观 儿童文学观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0
  • 一、用真、善、美滋养儿童心灵10-18
  • (一)以爱感人:我爱我的母亲,,我爱我的国10-13
  • (二)以美动人:让我归心低首的自然之美13-16
  • (三)以善教人:同情弱小,怜念贫病16-18
  • 二、儿童读者意识的波动起伏18-29
  • (一)初涉文坛:儿童读者意识的萌发与游离18-21
  • (二)多事之秋:被赋予现实色彩的童心和母爱21-23
  • (三)归来以后:遵循“有益”的创作原则23-26
  • (四)步入晚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26-29
  • 三、不拘一格的艺术探索29-36
  • (一)儿童视角遮蔽下的成人视角29-31
  • (二)雅俗相揉的语言风格31-33
  • (三)“能表现自己”的抒情文学体裁33-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附录39-40
  • 致谢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昌江;;“非儿童本位的”优秀儿童文学——谈冰心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林丹娅;;冰心儿童观及其写作意义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3 陈莉;;性别与书写:论冰心与凌叔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创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4 谈风霞;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生期的审美困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董国超;《寄小读者》的复调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刘岸汀;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从冰心先生的信谈起[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朱自强;两个“现代”─—论中国儿童文学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文艺争鸣;2000年03期

8 李玲;“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童心世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李玲;评新时期的冰心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4期

10 陈文颖;泰戈尔与冰心笔下的儿童[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琳;论冰心儿童文学中的育人功能[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9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4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