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06:01

  本文关键词: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范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的一个文学团体,创造社在成立初期是一个纯文学的社团,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后期则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创造社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学的创作领域,较少从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对其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中,为数众多的民间文化社团发挥了独特作用,形成民间文化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范式,后期创造社是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社团之一。后期创造社转向马克思主义传播,其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俄国十月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卅惨案以及国民大革命影响;其内部动因有创造社成员的忧患意识、世界观的转变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加入。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阶级意识理论,以文艺评论、戏剧为主要载体,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建立出版部发行马克思主义译著、进行学术论战以及开展革命实践。作为当时影响较大的民间文化社团,创造社率先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基本途径体现创造社的特点,有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在当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依托民间文化社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创造社 马克思主义 传播范式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B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一、选题依据8-9
  • (一)选题的现实依据8-9
  • (二)选题的历史依据9
  • 二、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9-11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11-14
  •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重难点11-12
  • (二)主要研究方法12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12-14
  • 第一章 创造社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探析14-26
  • 第一节 创造社的建立及其转向14-17
  • 一、创造社建立的背景及其目标14-15
  • 二、创造社前期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15-16
  • 三、创造社后期转向的标志16-17
  • 第二节 创造社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外部原因17-21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播下的种子17-18
  • 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影响的持续深化18-19
  • 三、五卅惨案的直接影响19-20
  • 四、国民大革命的推动20-21
  • 第三节 创造社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因21-26
  • 一、创造社作家的救亡精神21-22
  • 二、创造社作家世界观的转变22-24
  •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加入24-26
  • 第二章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框架分析26-37
  • 第一节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点内容26-29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26-28
  • 二、阶级意识理论28-29
  • 第二节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29-32
  • 一、文艺评论29-31
  • 二、戏剧31-32
  • 第三节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32-37
  • 一、建立出版部发行马克思主义译著32-34
  • 二、进行学术论战34-35
  • 三、开展革命实践活动35-37
  • 第三章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范式价值37-47
  • 第一节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范式的反思37-41
  • 一、创造社的历史归宿37-38
  • 二、传播形式上忽视文学的艺术性38-39
  • 三、传播过程中“左”的倾向及其原因39-41
  • 第二节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范式的历史意义41-43
  •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41-42
  • 二、推动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42-43
  • 第三节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范式的现实启示43-47
  • 一、传播内容的通俗化44
  • 二、传播载体的大众化44-45
  • 三、传播途径的多样化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明;民间文化中绚丽的群像——八仙[J];包装世界;2001年01期

2 张涛,张淑英;抢救民间文化大行动[J];政策;2003年04期

3 ;莫让民间文化在“保护”中“消失”[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4 张劲松;谈当代民间文化建设[J];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3期

5 路侃;强化民间文化的生活功能[J];美术观察;2004年07期

6 苏雁;苏州全面抢救濒危民间文化[J];江苏地方志;2004年05期

7 朱向军,余斌;论民间文化对社会进步的传承价值[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6期

8 余继平;认清民间文化面临的严峻形势 促进民间文化的蓬勃发展[J];艺术研究;2005年03期

9 吴怍来;;新民间文化莅临中国[J];艺术评论;2006年03期

10 郑长天;;试论当前民间文化的传承危机[J];民族论坛;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安;;关于我国民间文化在产业化发展趋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A];2004年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全省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奖论文集[C];2004年

2 白庚胜;;民间文化产业建设问题——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邓光泉;;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之我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谭白薇;;浅谈民间文化的产业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鹏宇;;民间文化与旅游及其产品开发[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闫小燕;;浅谈杨家峪街道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7 卢飞;;浅析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8 袁晋;;从香港的老字号说起——漫谈民间文化产业的传承[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莹莹;;民间文化的另一典型——试论会道门文化及其特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刘永涛;;以现代化手段开发民间文化的路径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敖生 ;让民间文化焕发光彩[N];浙江日报;2004年

2 红宇;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将于十月开幕[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鲁维允;民间文化品牌评定将有标准[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4 续建伟 林银海;让农村民间文化“活”起来[N];宁波日报;2006年

5 张新国 邓尧忠 欧阳友忠;宁远民间文化含芳吐艳[N];永州日报;2007年

6 蔡静鸣;略论民间文化的开放外延特征[N];美术报;2008年

7 庄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鹏;传承优秀民间文化[N];辽宁日报;2008年

8 中共庄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鹏;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N];大连日报;2008年

9 李根梅;挖掘民间文化力促文化大繁荣[N];固原日报;2008年

10 周庄;保护民间文化,我们在行动[N];徐州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庄河市民间文化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路浩;社会转型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大学;2014年

3 李泽中;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范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4 翟燕;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宁宁;冯骥才保护民间文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D];河北大学;2008年

6 潘娟;从南路壮剧的兴衰看科技对民间文化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国东;当代农村民间文化深层发展与相关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华姐措;藏族民间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与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9 王文雅;民间文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华;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关系中的童谣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范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9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b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