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回忆—鲁迅小说创作主体的心理内涵

发布时间:2017-03-22 08:18

  本文关键词:回忆—鲁迅小说创作主体的心理内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正是以鲁迅的小说中的回忆性作品为研究对象,去探寻鲁迅小说中创作心理的变化,对各阶段的回忆性叙事的作品进行分析,着力梳理出文中的回忆部分与作者创作心理的关系。其中将分别对《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本小说集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分别摘取这几本小说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篇作品,对鲁迅创作小说时的心理及小说中的回忆性进行探讨和分析。对于鲁迅小说回忆性创作心理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他各个时期不同生活及精神状况的分析,更好的理解鲁迅本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他的回忆更好的理解作者此时的创作心境,从而更好理解文本,品读鲁迅作为一代文豪的伟大。从这一点出发,无论研究鲁迅亦或是对其创作的小说,都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点。本文第一部分《呐喊》的回忆性创作。在其中选择了包括《故乡》在内的三篇文章来对此进行详细说明,这几篇作品中关于回忆性创作的东西较有代表性,借这几篇小说中的细节来看鲁迅在创作他们时,代入了自己怎样的回忆性创作心理。以《故乡》为例,幼时的闺土与壮年后的闺土变化明显,“我”与他之间情感上的变化,让“我”对心中牵念的故乡产生了“怨”与“恋”两种相悖却难分的情感心理,分析了他回忆中对社会现实的叙写,;《社戏》则以温馨的笔调回忆了童年时一次难忘的看戏经历,与现今“我”的生活状态形成对比。《鸭的喜剧》借着对好友的回忆,表现了“我”对爱罗先珂难以忘却的深厚友谊。这三篇文章创作的时间不同,其中所表现出的创作心理也存在差异,在其中分析鲁迅创作心理的变化,为下文《彷徨》的分析打下基础。本文第二部分为《彷徨》的回忆性创作。将在其中选择包括《祝福》在内的三篇文章来对此进行详细地说明,借此来分析了鲁迅的回忆在“彷徨”中是怎样产生的,产生这种回忆的创作心理又是缘于何处。祥林嫂于爆竹声响的新年祝福中死去,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愧疚,不同于冷眼旁观,沉默叙述,鲁迅让自己参与进祥林嫂的死亡悲剧中,并沉湎其中,难以自拔,这种情感的原由是什么?终将如何排遣?;在回忆着子君的涓生的《伤逝》里,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是事后的反思与忆昔中产生的自省,但这篇小说又不单纯的表现男女婚变,与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之间的感情变化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其中的联系便在这篇小说的题目中就可看出;鲁迅本人的化身《在酒楼上》和吕纬甫久别重逢,勾起彼此的回忆,在回忆之中“我”听着他的叙述,批判中又得到了提示,似乎在迷茫中找到可以探索的出口。《彷徨》中的回忆性创作心理与《呐喊》一脉相承,也与鲁迅现实生活的经历密切相关。第三部分为《故事新编》流露出回忆性创作。《故事新编》是对民族历史、神话的回忆,主要以包括《补天》在内的三篇小说来对此进行详细地说明。在如此漫长的时间段里,探讨鲁迅在回忆历史、神话中不同的回忆性创作心理。《补天》从创作时间中看是处于鲁迅文学生涯的早期,是对《呐喊》中早期激昂斗争的延续,也是“我”的“寻路”之行,文中既有受到弗罗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也有鲁迅式对国民精神的批判;《奔月》则是借昔日射日英雄后羿的描述,表现了英雄的末路与无奈,表现了中年的迷茫;最终后羿被弟子背叛,与鲁迅的真实经历也密切相关。《采薇》通过对伯、叔二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描写,表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是身处晚年的鲁迅,借反思历史对人生的感悟。鲁迅小说中的回忆是经过创作主体的精神借文本与外部相联的过程,即回忆的过程是鲁迅主体思考的过程。透过小说中回忆的叙写,我们可以更好的掌握鲁迅小说的创作心理,从这一点入手,才会更好的了解鲁迅小说深层的心理内蕴及所表达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鲁迅小说 回忆冲动 创作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1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3
  • 一、“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时光”——《呐喊》创作中的回忆冲动13-21
  • (一)《故乡》:渐远的精神家园13-15
  • (二)《社戏》:童年美好的留恋15-18
  • (三)《鸭的喜剧》:寂寞的交响曲18-21
  • 二、“我要将真实深深的埋在疮伤中 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先导”——《彷徨》创作中的回忆冲动21-33
  • (一)《祝福》:怀疑中的“寻路”之行21-24
  • (二)《伤逝》:情感交错,以痛苦为先导24-29
  • (三)《在酒楼上》:踟蹰中的“寻我”之旅29-33
  • 三、“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绎”——《故事新编》创作中的回忆冲动33-41
  • (一)《补天》:创世神话的现代演绎33-35
  • (二) 《奔月》:英雄没落的无奈,徒弟背叛的悲哀35-38
  • (三)《采薇》:重塑历史,晚年的感悟38-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彦荣;;文学与回忆——无意识所演示的鲁迅的纯文学创作[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孙淑芳;;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与戏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吴翔宇;陈国恩;;论鲁迅小说的时间意识[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10期

4 高兴;论鲁迅时间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周励,陈玉庆;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2期

6 王志明;鲁迅小说情节时间说[J];玉林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7 李杭春;鲁迅小说叙事特征[J];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Q趾

本文编号:261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1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e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