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周立波在东北的社会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4:07

  本文关键词:周立波在东北的社会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周立波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深爱的祖国大地,这奉献的一生同时也是漂泊的一生,但这种漂泊不是随性的漂泊,而是出现在国家历经转变的每一处。他进过监狱,到过抗日战场,去过红色圣地延安,也经历过东北农村生活风霜雨雪,新中国成立后的钢铁厂也留下过他的足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湖南益阳的田间屋后也有他勤劳的身影,他的脚步一直向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前进。而周立波辗转奔波的一生中,在东北将近三年的生活在他一生的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他不仅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更领导着元宝屯的人民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最终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他在东北所做的一切体现着他作为一名作家对人民深切的关怀。本论文将以周立波在东北的经历为研究内容,试图发现东北生活在他一生独特及不可或缺的意义。周立波在东北的经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又可以细分为三个不同的方向:对土地改革工作的领导,在东北进行的文学创作,主编《松江农民》报和《文学战线》,因此笔者将这三个方面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以梳理周立波在东北的经历。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对周立波到东北之后在土改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在来到东北之前,1942年周立波在延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精神对周立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清晰了自己接下来的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以及阶级归属问题。因此周立波带着这样一个全新的自己来到了东北,参加东北土地改革。对于这样不仅是外在政治环境给予的身份标签,更是内省下全新自己的身份认同,这样的周立波会对东北土地改革工作的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章着意探讨的一个角度。另外许多读者阅读《暴风骤雨》这部长篇小说,对土地改革工作的进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习惯地认为小说中所描写的事件便是真实的历史史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此本章另一项研究重点将是对周立波土改工作史实的还原,以将真正的历史与小说中的虚构的情节区分开来,进行史料整理还原工作,以上两点将是本章研究的重点。论文的第二章是对周立波在东北文学创作的研究与论述。周立波在东北的文学创作主要是《暴风骤雨》和两篇短篇小说,六篇散文及七篇论文,篇章虽不多,却创作出了《暴风骤雨》这部产生深远意义的长篇小说。本章对《暴风骤雨》的研究不再拘泥于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论述,这种角度的论述已经有了太多的研究,再进行探讨已是无用功的赘述,而是将研究视角立足于小说文本内部与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关系来进行探讨,因为一部小说的创作并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任何小说的创作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小说面世后是有多种角度的,因此从这个视角对《暴风骤雨》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独特的意义。而对于除了《暴风骤雨》外的其他文学作品的论述则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以往对周立波作品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因此笔者将对这些作品的基本面貌进行介绍,并将这些创作与周立波的个人风格结合起来,以观其是否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意义,笔者希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盼更多研究者将研究的视角转向这里,丰富对周立波文学作品的研究。论文的第三章的论述将研究视角转换到《松江农民》报和《文学战线》上来。周立波在东北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先后做过《松江农民》报和《文学战线》的主编,虽然一份是报纸一份是杂志,但却同时体现着周立波的良苦用意以及他对社会对工农兵的深切关怀。笔者欲从这两部带有史料性质的报纸和杂志进行研究,对这两份报纸和杂志的基本面貌和编辑风格进行整理和论述,向更多的喜爱周立波的读者展现他不同于文学作品的作品风格。另外本章探讨的另一重点是从作为主编的周立波是否对这两份报纸和杂志的选题内容及风格产生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以期探讨编者的立场对报纸和杂志的走向能产生如何深远的影响。笔者也同时希望这一章的研究内容能对周立波的研究工作带来必要的补充。论文的整体研究工作将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将周立波在东北的经历细化为社会活动与文学创作两个研究方向,以探讨不同身份下,周立波与东北碰撞下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周立波 东北 社会活动 文学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5
  • 一、选题的来源与意义11-12
  • 二、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目的12-15
  • 第一章 投身东北土地改革的暴风雨中15-27
  • 一、身份的转换:启蒙者——学习者——传播者15-22
  • (一)启蒙身份的确认16-20
  • (二)学习者与传播者身份的同时确认20-22
  • 二、土改工作的实际情况22-24
  • 三、身份固守对土地改革工作的影响24-27
  • 第二章 东北土地上的文学创作活动27-40
  • 一、政治预设下的《暴风骤雨》27-35
  • (一)历史真实与文本虚构间的《暴风骤雨》28-30
  • (二)《暴风骤雨》阶级矛盾二元化构置及其成因分析30-33
  • (三)文学视域下的政治表达33-35
  • 二、《暴风骤雨》外的文学创作35-40
  • (一)文学作品的基本面貌36-37
  • (二)周立波个人风格对文学作品的影响37-40
  • 第三章 主编《松江农民》报和《文学战线》40-48
  • 一、对《讲话》精神及党的政策的贯彻与宣传40-42
  • 二、《松江农民》报和《文学战线》的基本面貌42-44
  • (一)文艺形式的多样性42-43
  • (二)注重对工农兵生产生活的关注43-44
  • 三、《松江农民》报和《文学战线》的编辑风格44-48
  • (一)政治性的突出强调45
  • (二)注重对新人和青年作家的培养45-46
  • (三)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文字风格46-48
  • 结语48-50
  • 注释50-52
  • 参考文献52-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8-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刚;浅析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人物形象与生活原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宰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的人物形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本文关键词:周立波在东北的社会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7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5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