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元曲中的苏轼形象

发布时间:2017-03-31 03:03

  本文关键词:元曲中的苏轼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苏轼是北宋时期大文豪,是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羡慕和学习的对象,在文学和政治上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期,文人地位一落千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使得他们对于文人这个阶层非常关注,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对于前辈文人有了更多的描述,比如李白、柳永等,其中涉及苏轼的篇目非常多。在元代文学中,元曲是最受世人关注的文学类别,其中涉及苏轼的作品也不少。本文从元杂剧和散曲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概括出元曲中苏轼形象的特点,并与历史人物苏轼进行对比分析出二者存在的差异。最后结合元代文人的生存处境以及他们面对特殊处境时采用的处世方式探析元曲中苏轼形象成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元杂剧中的苏轼形象。现流传下来的以苏轼为主角出现的杂剧共有三部,它们分别是《花间四友东坡梦》、《苏子瞻风雪贬黄州》及《苏子瞻醉写赤壁赋》。苏轼的形象特点主要围绕“理想文士的典范”和“坎坷文士的代表”两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二章研究的是元散曲中的苏轼形象。苏轼在元散曲中是被提到次数最多的文人之一,学者们研究得比较多的往往是元杂剧中的苏轼形象,却忽视了散曲中的苏轼形象。本文将涉及到苏轼的散曲作品绘制成表格,并归纳出苏轼的形象特点。散曲家赞赏苏轼的才华和人品,直呼苏轼为“坡仙”、“诗魔”;同时,对苏轼的坎坷人生表示同情,将苏轼塑造成“寂寞伤怀”者、“遁世文人”、“疏狂怪人”等形象。第三章主要将元曲中的苏轼形象与历史人物苏轼进行对比。发现元曲家在塑造苏轼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没有改变的是苏轼杰出的才华和高洁的道德品质,然而元杂剧中的苏轼形象与历史人物苏轼差异较大。散曲中的苏轼形象甚为光辉耀眼,称呼苏轼为仙人,对苏轼的推崇溢于言表,展现出的苏轼形象完美无缺。第四章在第三章比较出元曲中与历史上苏轼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元曲中苏轼形象生成之原因进行探析。从元代文人的遭遇和面对特殊处境时采取的处世方式可以看出,曲作家善于选择那些易于表达心绪的人物形象并加以改造以表达内心的不平之鸣,即“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最后总结全文,在此基础上,对元曲中苏轼形象特点及生成原因作一整体把握。从而指出本文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一方面加深对文化名人苏轼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元代文人接受文化名人时呈现出来的特点可以窥见元代社会风貌和元代文人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元曲 苏轼 元代文人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1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7-8
  •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8-10
  • (一) 研究成果8-10
  • (二)研究不足10
  •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10-11
  • 第一章 元杂剧中的苏轼形象11-19
  • 第一节 元杂剧中“东坡戏”概况11-12
  • 第二节 元代“东坡戏”中苏轼形象塑造12-19
  • 一、理想文人的典范13-15
  • 二、坎坷文士的代表15-19
  • 第二章 元散曲中的苏轼形象19-29
  • 第一节 散曲中苏轼作品概况19-22
  • 第二节 元散曲中的苏轼形象特点22-29
  • 一、才华满腹22-25
  • 二、人生坎坷25-29
  • 第三章 元曲中与历史上苏轼形象的对比29-36
  • 第一节 历史人物苏轼29-33
  • 一、少年成名,卓然超群的文学成就29
  • 二、独立不倚,知无不言的道德操守29-31
  • 三、淡泊名利、磊落光明的政治态度31
  • 四、乐观旷达、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31-33
  • 第二节 元曲中与历史上苏轼形象差异的具体表现33-36
  • 一、被贬后的辛酸落魄33-35
  • 二、浓重的佛道色彩35-36
  • 第四章 元曲中苏轼形象生成原因探析36-43
  • 第一节 元代文人的处境36-39
  • 一、元代儒生地位一落千丈36-37
  • 二、元代曲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特定境遇37-39
  • 第二节 元代文人的处世方式39-43
  • 一、曲作家滑稽戏谑、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39-41
  • 二、寻求新的精神寄托41-43
  • 小结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 个人简历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珉华;;浅析苏轼词中的常规隐喻[J];写作;2007年15期

2 刘道生;;谈苏轼词的“多情”[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黄思逾;;苏轼词风浅议[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9期

4 刘勤慧;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兼谈苏轼词风为“旷达”而非“豪放”[J];晋阳学刊;1998年02期

5 李镇环;;眉山公之词短于情乎?──浅谈苏轼词豪放之外的至深情感[J];语文学刊;2007年12期

6 程晓敏;;对苏轼词的艺术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年04期

7 薛梅;人生缺憾中的追求——苏轼词所展现的人生取向[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8 张晓健;浅谈苏轼词的意蕴美[J];宿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9 孙华娟;20世纪关于苏轼词的论辩[J];天中学刊;2003年04期

10 饶晓明;苏轼词豪放风格辨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德春;;试论苏轼词的养生内涵[A];2008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钟振;;苏轼之黄州时期的词[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3 方健;;苏轼在徐州[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廖文凯;学术研讨:苏轼创新理念与实践[N];眉山日报;2010年

2 戴伟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苏轼转败为胜的写作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廖文凯;激情回望:苏轼研究30年[N];眉山日报;2010年

4 沈家庄;苏轼“词似诗”新论[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2 衡蓉蓉;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3 孟宪浦;苏轼诗学思想的生存论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建芳;苏轼与《周易》[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亚光;苏轼与辛弃疾乡村词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蕾;元曲中的苏轼形象[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许亮;苏轼艺术尚“质”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4 彭程;论苏轼词的自由性[D];延边大学;2011年

5 田慧玲;苏轼与中国养生文化[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昶;苏轼与欧阳修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翟璐;宋代笔记中的苏轼[D];河南大学;2013年

8 张子川;苏轼涉病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吴嘉敏;元丰五年苏轼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孙晓红;苏轼词中女性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元曲中的苏轼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78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