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王夫之诗歌理论中的杜甫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15:05

  本文关键词:王夫之诗歌理论中的杜甫接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王夫之一生著作丰富,诗歌理论著作在整个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王夫之的诗歌理论著作中可以看出,王夫之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诗歌理论体系。他三部诗歌评选及《姜斋诗话》中对杜甫的肯定和否定、褒扬和批评是他诗歌评论中重要的一部分。第一章从整体上梳理了王夫之的诗歌理论。依次探讨了:王夫之的诗歌本质论,即诗道性情观,诗歌是用来抒情的,应与其它文体严格区分开来;诗歌功用论,即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诗歌应有助于封建教化;诗歌创作论,即从情景关系、现量说、诗歌的意与势、神与韵方面看他对诗歌创作的要求。第二章具体论述王夫之诗歌理论中对杜甫的肯定和褒扬。王夫之在诗歌理论中肯定了杜诗的绝奇景语、情景交融、意藏篇中、神和韵以及杜诗的章法结构。又通过对杜诗这些方面的肯定进一步构建、支撑了他的诗歌理论。第三章具体论述王夫之诗歌理论中对杜甫的否定。他把杜诗放在他的诗歌理论下,否定了杜甫的“诗史”说、讥刺诗、乞食诗、琐屑俗事诗,又通过对这些诗的否定,从反面来论证、宣扬他的诗学观。第四章依次分析了王夫之五部诗歌理论著作中对杜甫的评议情况和褒贬态度。得出结论,虽然王夫之在不同的理论著作中对杜诗的评议角度和褒贬态度不尽相同,但他对杜甫的总体态度是褒扬杜甫一流的艺术成就,认可杜甫的大家地位。
【关键词】:王夫之 杜甫 诗歌理论 肯定 否定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论9-13
  • 第一章 王夫之的诗歌理论13-23
  • 第一节 诗歌本质论:“诗道性情”观13-14
  • 第二节 诗歌功用论:温柔敦厚的诗教观14-15
  • 第三节 诗歌创作论15-23
  • 一、情景论15-17
  • 二、“现量”说17-18
  • 三、意与势18-19
  • 四、神与韵19-23
  • 第二章 王夫之诗歌理论中对杜甫的肯定23-35
  • 第一节 对杜诗绝奇景语的肯定23-25
  • 第二节 对杜诗情景交融的肯定25-27
  • 第三节 对杜诗以意为主、意藏篇中的肯定27-29
  • 第四节 对杜诗神、韵的肯定29-31
  • 第五节 对杜诗结构章法的肯定31-35
  • 第三章 王夫之诗歌理论中对杜甫的否定35-43
  • 第一节 对杜甫“诗史”的否定35-38
  • 第二节 对杜甫“恶诗”的否定38-43
  • 一、讥刺诗38-40
  • 二、乞食诗40-42
  • 三、琐屑俗事诗42-43
  • 第四章 王夫之诗歌理论著作中对杜甫的评议和褒贬态度倾向43-64
  • 第一节《诗广传》中对杜甫的评议及褒贬态度43-44
  • 一、《诗广传》概况43
  • 二、《诗广传》中对杜甫的评议情况及褒贬态度43-44
  • 第二节《古诗评选》中对杜甫的评议及褒贬态度44-50
  • 一、《古诗评选》概况44-45
  • 二、《古诗评选》中对杜甫的评议情况45-48
  • 三、《古诗评选》中对杜甫的褒贬态度48-50
  • 第三节《唐诗评选》中对杜甫的评议及褒贬态度50-53
  • 一、《唐诗评选》概况50
  • 二、《唐诗评选》中对杜甫的评议情况50-51
  • 三、《唐诗评选》中对杜诗的褒贬态度51-53
  • 第四节《明诗评选》中对杜甫的评议及褒贬态度53-56
  • 一、《明诗评选》概况53-54
  • 二、《明诗评选》中对杜甫的评议情况54-55
  • 三、《明诗评选》中对杜诗的褒贬态度55-56
  • 第五节《姜斋诗话》中对杜甫的评议及褒贬态度56-60
  • 一、《姜斋诗话》概况56-57
  • 二、《姜斋诗话》中对杜甫的评议情况57-58
  • 三、《姜斋诗话》中对杜甫的褒贬态度58-60
  • 第六节 王夫之几部诗歌理论著作中对杜甫的总体态度60-64
  • 一、《古诗评选》中对杜甫态度以贬抑为主的原因分析60-61
  • 二、《明诗评选》中对杜甫态度以贬抑为主的原因分析61-62
  • 三、王夫之诗歌理论著作中对杜甫的总体态度62-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70
  • 附录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微;“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史哲;2001年01期

2 张忠纲,赵睿才;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文史哲;2001年02期

3 孙微;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4 刘明华;佛教与杜甫及其晚年心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张忠纲,赵睿才;新时期杜甫研究述略[J];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01期

6 安东俊六,李寅生;论杜甫的夔州诗[J];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04期

7 余厚洪;试论杜甫疾病与杜诗风格形成之关系[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8 姜光斗;论杜甫的咏鹘诗[J];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朱学东;杜甫诗歌的唐代批评[J];云梦学刊;2001年01期

10 杨云;杜甫诗歌中的蒙太奇[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曼春;;杜甫史诗研究[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2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六讲 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和“诗史”[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吴仪凤;;杜甫与《诗经》——一个文学典律形成的考察[A];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汝平;“恶搞”杜甫总比遗忘好[N];中国艺术报;2012年

2 柏桦;杜甫新形象:烂醉是生涯[N];深圳特区报;2012年

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章原;舌尖上的杜甫[N];东方早报;2012年

4 贵州安顺西秀区杨武中学 朱光远;杜甫作品的文学艺术[N];学知报;2011年

5 泰州智堡中学 李晓春;尝试对比教学 构建赏析平台[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早报记者 田波澜;百年歌自苦,“万代”有知音[N];东方早报;2012年

7 衡阳师范学院 阳建雄;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N];光明日报;2008年

8 彭建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第十四次业务研讨会在蓉举行[N];成都日报;2004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他的诗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心灵史”[N];东方早报;2012年

10 中国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河北大学教授、博导 韩成武;诗圣光辉照后人[N];深圳特区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朋星;杜甫与先秦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李霜琴;杜甫两川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5 周非非;杜甫排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孙玉霞;丁茶山与杜甫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倩;杜诗与长安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安末淑;杜甫诗和韩国朝鲜时代诗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燕南;杜甫诗歌用典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2 薛淑芳;杜甫诗歌隐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兰兰;杜甫的赋作成就及其以赋为诗[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余春丽;杜甫文学思想探微[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赵天一;杜甫交往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田馨;杜甫在朝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李牧遥;杜甫七律的诗体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石月清;杜甫涉医涉药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刘刚;杜甫登高诗及其人文底蕴[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王夫之诗歌理论中的杜甫接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80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d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