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班马幻想性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23:08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班马幻想性作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班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凭其卓绝的艺术才华闯入儿童文坛,素有儿童文学界的“鬼才”之称。其幻想性作品从“幽幻”、“巫魅”到“生态圈”、“星球”,形成的意义指向与表现形态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因此,根据鲁枢元对生态学的三分法,试从生态批评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去探讨其幻想性作品的生态表现。“复魅”是班马幻想性作品在自然生态方面的体现。神化的自然存在、通灵的动物所构成的巫魅化绿色国度以及隐形智能生命体,这些是“自然的复魅”,以恢复自然的神奇性、神圣性和潜在的审美性。《巫师的沉船》中的巫师是拥有生态智慧的智者,他们眼中的自然是有灵魂的生命体,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并将自我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用深层生态学的观点,这是对“生态自我”的实现。而班马作品“复魅”的最终指向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崭新关系,即友善相谐的主体间性关系。精神生态研究的是主体精神生命的存在状态,在作品中班马将童年的精神生态演绎为“野性”。其中包括反映孩子那混沌阔大的心理空间的超时空想象;万物有灵的心灵与原始体验所构成的野性思维;儿童精神主体与外部环境在“力”的较量上所表现出的对抗与平衡;童年精神“家园”的守望与回归,这些都是班马对理想童年精神品质的建构。文学中的社会生态研究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在他的幻想性作品中对社会生态的关注则更多的表现出了作家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以及对和谐古朴乌托邦似的人文社会环境的想象与期待。社会生态以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其中叔叔型人物和孩子此种较为特殊的关系成为班马对成人与儿童群体之间关系的理想表达。
【关键词】:班马 复魅 自然生态 野性 精神生态 社会生态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16
  • 一、“复魅”:自然生态的原始呈现16-36
  • (一) “自然的复魅”17-26
  • 1. 巫魅化的自然界17-24
  • 2. “异类”生命体24-26
  • (二) 巫师的“自然观”26-30
  • 1. 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26-28
  • 2. “生态自我”的实现28-30
  • (三) 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关系30-36
  • 1. 友善的生命交往30-34
  • 2. 和谐的生命交融34-36
  • 二、“野性”:童年精神生态的表达36-54
  • (一) 不羁的想象37-41
  • 1. 超时空想象37-40
  • 2. 宇宙遥想40-41
  • (二) 野性的思维41-47
  • 1. 万物有灵41-44
  • 2. 原始体验44-47
  • (三) “力”的对抗与平衡47-50
  • (四) 精神“家园”的守望50-54
  • 三、失衡与和谐:社会生态的双重呈现54-66
  • (一) 迷失的现代文明54-58
  • 1. 战之“殇”54-56
  • 2. 文化之“殇”56-58
  • (二) 和谐的古朴社会重构58-62
  • 1. 天人相谐的居所58-61
  • 2. 率真素朴的人情61-62
  • (三) 群体关系的理想表达62-66
  • 结语66-68
  • 征引文献68-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作家作品75-76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研究成果76-77
  • 致谢77-79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西泽;崔丽娜;;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J];东岳论丛;2013年03期

2 张念红;王诺;;《生态批评读本》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班马幻想性作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83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d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