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明清诗味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16:03

  本文关键词:明清诗味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美论之“味”,有“滋味”、“趣味”、“全味”、“真味”、“妙味”、“逸味”、“古味”、“淡味”、“禅味”、“怪味”、“美味”、“臭味”、“佳味”、“无味”、“熟味”等等;而作为美感论之“味”则有“辨味”、“体味”、“赏味”、“品味”、“玩味”、“寻味”、“生味”、“吟味”等等。在以“味觉”文化为“美”的国度,以“味”论诗基于中国独特的直觉式、感悟式的思维方式生发出各式各样的“诗味”论,中国诗歌美学也可称为“味感美学”。以“味”论诗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先秦到明清时代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的文论家、诗人都对“诗味”说诗学思想加以充实、丰富。绪论部分对于明前“诗味”说作了大概的交代:先秦老子的“味无味”说,魏晋南北朝钟嵘的“滋味”说,唐朝司空图的“韵味”说,宋朝梅尧臣、苏轼的“平淡有味”说,元朝刘将孙的“趣味”说。第一章为明代“诗味”说,主要从三大流派即复古派、公安派、竟陵派入手,论文的着重点在于理清三大流派代表人物诗学“诗味”说,明代“诗味”说主要选取谢榛“全味”说、公安三袁“趣味”说、钟惺、谭元春“淡味”说来详细阐述;第二章为清代“诗味”说,也是从三大学说写起,王世祯“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在“诗味”说方面有着他们独到的观点。第三章即意境与明清“诗味”说。“意境”说奠基于唐代,司空图、皎然、王世祯、王国维等人对“意境”理论的组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次划分明、清两个时代,分别详细阐述“意境”理论与明清时期的文论家的“诗味”说之间的联系。第四章主要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论述明清“诗味”说与西方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西方以“美”、“美感”代替中国的“诗味”说,在对待“味觉”这一感官文化与读者、作者以文学文本审美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时,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二个板块则是论述“诗味”说对当代文艺创作及批评的启示意义,首先交代、分析了当代的文艺批评理论现状。处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圈子中,文艺批评家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缺乏重建文艺批评价值的意识和担当,尽管当下的西方美学思想正风靡着中国,但是“诗味”论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辨味”则是重建其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提升着文本的审美价值,而当代的文学批评家应将批评焦点转向富有“味无味”、“味外味”的审美作品上。结语部分为总结部分,“诗味”论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理论,历代的文论家丰富了“诗味”论并形成一套成型的“味”论批评范式。古老的中国传统“诗味”论在当代依旧充满着生命力,它与当下的深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文艺批评家、作家进行对话,这也使得文艺批评价值重建的任务又往前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明代 清代 诗味 美感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23
  • 1.明前诗味说9-17
  • 2.前人研究成果综述17-21
  • 3.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21-23
  • 第一章 明代诗味说23-39
  • 1.复古派:谢榛“全味”说23-29
  • 1.1 养气,真性情24-25
  • 1.2 重构思25-29
  • 2.公安派:三袁“趣味”说29-33
  • 2.1 淡31-32
  • 2.2 趣32-33
  • 3.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淡味”说33-39
  • 3.1 灵与厚34-36
  • 3.2 幽情单绪36-39
  • 第二章 清代诗味说39-54
  • 1.王世祯“神韵”说39-43
  • 1.1 清远、冲淡39-41
  • 1.2 含蓄41-43
  • 2.沈德潜“格调”说43-48
  • 2.1 “格调”说与明七子“格调”说、“神韵”说43-46
  • 2.2 “格调”说46-48
  • 3.袁枚“性灵”说48-54
  • 3.1 真性情48-50
  • 3.2 “性灵”与“神韵”50-54
  • 第三章 “意境”与明清诗味说54-70
  • 1.意境54-57
  • 2.“意境”与明代诗味说57-61
  • 3.“意境”与清代诗味说61-70
  • 3.1 现量64-65
  • 3.2 势65-70
  • 第四章 诗味说对当代诗学美学的启示意义70-87
  • 1.诗味说与接受美学的对话70-82
  • 1.1 读者72-74
  • 1.1.1 “玩味”72-73
  • 1.1.2 “识味”73-74
  • 1.2 作者74-77
  • 1.2.1 “性情”致味74-76
  • 1.2.2 “构思”致味76-77
  • 1.3 文本77-82
  • 1.3.1 文本含蓄“有味”77-78
  • 1.3.2 诗歌要素“生味”78-82
  • 2.诗味说对当代文艺批评的启示意义82-87
  • 2.1 诗味论与当代文艺批评之比较83-84
  • 2.2 诗味论对当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启示意义84-87
  • 2.2.1 坚持“味外之味”的诗歌批评标准84-86
  • 2.2.2 坚持以“读者”为主86-87
  • 结语87-89
  • 参考文献89-96
  • 致谢96-97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沙;朱铭善;;诗味[J];上海文学;1979年04期

2 余树森;;含蓄出诗味[J];诗刊;1977年08期

3 江建高;诗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诗美观[J];理论与创作;2000年05期

4 李盛仙;柑橘入诗味更甜[J];云南林业;2001年05期

5 李盛仙;柑桔入诗味更浓[J];中国林业;2001年01期

6 陈世杰;诗味传播三境界[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陈德滋;;构思巧妙诗味浓——《日出绿海》赏析[J];写作;2003年05期

8 刘家骥;说“诗味”[J];写作;2004年17期

9 陈世杰;;诗味的本质特征及辨味批评的审美目的[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杨理论;;论杨万里的“诗味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德和;;从诗味的产生谈诗歌分行[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国华;诗要讲究诗味[N];咸宁日报;2005年

2 后毅;重在追求诗味[N];新闻出版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熊婷;明清诗味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旭;宋代诗味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艳;玄学与“诗味”[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明清诗味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3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6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