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逢迎与坚守:张爱玲电影剧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01:09

  本文关键词:逢迎与坚守:张爱玲电影剧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关于张爱玲的电影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张爱玲小说改编影视剧研究,二、张爱玲电影剧本及电影研究。这两方面研究中,小说改编影视剧研究居多,电影剧本研究较少。本文从张爱玲电影剧作入手、涉及张爱玲散文、小说作品及个人生平经历,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研究梳理,把张爱玲电影剧本创作融入上海、香港两个特殊时期中,讨论张爱玲剧作在消费语境下呈现出的逢迎与坚守两个特点,并探讨了两个特点的成因。张爱玲电影剧作主要以男女两性爱情故事为主线,探索两性关系、家庭关系,辅以轻快的喜剧模式。张爱玲电影剧作主要分为上海和香港两个时期,上海时期的创作地点在上海,作品有《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金锁记》(未拍),呈现出鲜明的上海文化和个人经历印记。香港时期的创作分别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完成,作品有《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桃花运》、《六月新娘》、《南北一家亲》、《小儿女》、《红楼梦》、《南北喜相逢》、《一曲难忘》、《魂归离恨天》,作品的时尚气息、现代性更加明显,故事更加多元化。张爱玲上海时期的电影剧作研究较多,香港时期剧本的研究亟待出现,由于资料的匮乏等原因,香港时期剧本的研究难度较大。学界往往将两个时期的电影剧作区分开来,认为二者没有共同联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张爱玲剧作研究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分为两点,首先,由于张爱玲的电影剧作研究多为个案研究,如,张爱玲上海时期剧作研究、张爱玲“电懋”时期剧作研究、“南北系列”作品研究等,统一归纳研究稀少,学界的研究中大多否认了张爱玲香港时期电影剧作的价值。本文将张爱玲电影剧作上海时期、香港时期联系起来,进行统一归纳、梳理研究,发现两个创作时期虽在形式上有差异,但香港时期的创作无论是写作特点还是作品与作者的联系上仍可彰显其本色,并不失观看和研究价值。其次,本文将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心理与电影剧作相结合,举例分析了张爱玲香港时期作品与个人经历的关系、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方法论分析了张爱玲电影剧作的创作心理,发现其电影剧本逢迎与坚守写作特点的根本动因。本文大致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张爱玲电影剧作的创作背景、创作内容、归纳了两个创作时期的不同点。第二部分介绍了张爱玲电影剧作创作中积极的逢迎方式。第三部分介绍了张爱玲电影剧作在创作中的个人坚守。第四部分介绍了张爱玲电影创作与个人经历的关联,剖析了张爱玲的创作心理,揭示张爱玲电影剧作写作风格的根本成因。
【关键词】:张爱玲 逢迎 坚守 心理探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35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1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9
  • 1.2 文献综述9-12
  • 1.2.1 早期史料10
  • 1.2.2 专著类10-11
  • 1.2.3 期刊论文类11-12
  • 1.3 学术和实用意义12
  • 1.4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12-14
  • 2 张爱玲电影剧作创作综述14-23
  • 2.1 张爱玲上海时期作品概述14-18
  • 2.1.1 上海创作时期背景介绍14-15
  • 2.1.2 上海时期作品简介15-16
  • 2.1.3 《太太万岁》事件辨析16-18
  • 2.2 张爱玲香港时期作品概述18-22
  • 2.2.1 香港创作时期背景介绍18
  • 2.2.2 香港时期剧作简述18-21
  • 2.2.3 《红楼梦》搁置原因探析21-22
  • 2.3 张爱玲电影创作两个时期差异对比22-23
  • 3 消费社会视域下张爱玲电影创作中的逢迎23-33
  • 3.1 个人生计与创作的矛盾23-24
  • 3.2 电影缘起:媒介传播的作用24-26
  • 3.2.1 报纸、杂志的宣传24-25
  • 3.2.2 电影与报纸杂志的相互推动25-26
  • 3.3 电影剧本与观众意识26-29
  • 3.3.1 创造各类观众群体的自我想象26-27
  • 3.3.2 借鉴好莱坞电影模式27-29
  • 3.4 自我营销手段29-33
  • 3.4.1 消费偶像的塑造30
  • 3.4.2 奇装:张爱玲的形象营销30-32
  • 3.4.3 人际交往与自我推销32-33
  • 4 娱乐社会:张爱玲电影剧作的坚守33-37
  • 4.1 电影创作与个人坚守33-36
  • 4.1.1 苍凉人生观33-34
  • 4.1.2 反奇观性追求34-36
  • 4.1.3 社会问题的关注36
  • 4.2 坚守与逢迎: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性36-37
  • 5 张爱玲电影创作风格成因37-47
  • 5.1 电影创作与人生参照37-39
  • 5.1.1 《人财两得》与胡兰成37-38
  • 5.1.2 《六月新娘》与赖雅38-39
  • 5.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解读:张爱玲电影剧作心理探析39-45
  • 5.2.1 知识女性身份的犹疑40-42
  • 5.2.2 父权制度下的对抗与接受42-44
  • 5.2.3 宿命论认同者44-45
  • 5.3 结论45-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0
  • 附录50-52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0-51
  • B. 张爱玲著作年表附录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梅;张爱玲及其作品述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赵君哲,徐美勤;走近张爱玲──从人格心理谈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陆璐;;众声喧哗——“张爱玲现象”多元化解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2期

4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1期

5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04期

6 杨青泉;;张爱玲研究的“关键词”——张爱玲研究回顾[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柳星;;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朱文斌;;“张爱玲神话”及其反思[J];文艺研究;2011年01期

9 陈亚明;;张爱玲译事年表[J];新文学史料;2011年01期

10 庞莉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比较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书评人 谢其章;重读张爱玲的新发现[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陈子善;私语: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之间[N];东方早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赵永颜;诞辰90周年纪念张爱玲的世界为何历久弥新?[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丽琼;张爱玲 一个不老的文化符号?[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佚文遗作双问世 再度惹眼张爱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续鸿明;张爱玲著作如何翻越版权“万重山”[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8 袁良骏;满城都是张爱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闵良臣;“一身俗骨”张爱玲[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10 续鸿明;内地多家出版社被诉侵权 张爱玲版权归属扑朔迷离[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6 赵欣;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进;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2 石晓蕊;“张爱玲现象”的当代接受[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芳芳;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王侃;都市文化的影像化呈现[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洁;张爱玲创伤体验和小说创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6 宋媛;日本张爱玲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7 沈帅;试论鲁迅与张爱玲反抗绝望之不同[D];云南大学;2016年

8 谭彦姣;绘画艺术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王劲;现代中国危机的历史隐喻[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邓丽华;论租界文化对张爱玲早期创作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逢迎与坚守:张爱玲电影剧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2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5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