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明代民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2:06

  本文关键词:明代民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代是民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明代民歌内容颇丰,又以吟咏爱情婚姻为主,女性成为民歌的主角。因此,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明代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作较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绪论。探讨这一论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推导本文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本文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明代民歌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独特之处。明民歌女性可分为寻常良家女子、青楼妓女、出轨女子、其他女性形象等几类。她们与前代民歌中的女性形象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有自身的特点。这首先表现为女性类型大大增加,其次,她们对情爱和情欲的追求更为大胆直露,最后,明代民歌中出现了历代民歌少有的以拟人手法明为写物实则写女性的被“物化”的女性形象。第三部分:明代民歌中的女性意识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明代民歌中的女性具有强烈的私情意识、性意识和怨恨意识,客观上讲,这些意识对传统道德具有有一定的冲击力量,昭示着晚明人欲萌动的历史现状,具有时代进步性。然而在一个道德破而未立的时代,历史的积沉,现实的限制,都使得明代民歌中的女性意识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和局限性。第四部分:民歌女性所处伦理关系及晚明市井女性的生存状况。她们处在夫妻、情侣、母女等伦理关系模式中。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晚明市井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即传统伦理模式的破而未立、贞节观念发展到极致后出现了嬗变,女性的政治、经济、教育状况仍然停滞不前。第五部分:明代民歌女性形象的形成原因。男性创作主体对女性的书写是民歌女性面貌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市井男性自发创作的民歌,二是男性文人有意拟作的民歌。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复杂的原因,总体而言,这是有明一代的时代机制和风气在民歌领域的反映。此外,女性对自身的书写是另一原因,一方面她们对男性的赏玩心理表示默许,甘愿加入书写自身的行列,另一方面也是现实中感情受到压抑的一种宣泄。最后,心学日趋世俗化,催生了一批具有民间视角的文人学者,他们热切地赞颂和关注民歌,对民歌女性形象的辑录和保存功不可没。
【关键词】:明代民歌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伦理关系 创作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7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绪论10-17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80年代以前的研究11-12
  • 1.2.2 80年代以后的研究12-15
  • 1.3 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15-17
  • 2 明代民歌中的女性形象概说17-31
  • 2.1 明代民歌女性形象类型17-24
  • 2.1.1 寻常良家女子17-20
  • 2.1.2 妓女20-21
  • 2.1.3 出轨女子21-22
  • 2.1.4 其他女性形象22-24
  • 2.2 明代民歌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24-31
  • 2.2.1 女性群体类型更广,范围扩大25-26
  • 2.2.2 对情爱和情欲的追求更大胆直露26-28
  • 2.2.3 被“物化”的女性形象28-31
  • 3 明代民歌中的女性意识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31-41
  • 3.1 概念的界定31-32
  • 3.2 女性意识的表现32-36
  • 3.2.1 私情意识32-33
  • 3.2.2 性意识33-34
  • 3.2.3 怨恨意识34-36
  • 3.3 女性意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6-41
  • 3.3.1 女性意识的进步性36-37
  • 3.3.2 女性意识的局限性37-39
  • 3.3.3 女性意识存在局限性的原因39-41
  • 4 民歌女性所处的伦理关系模式及晚明市井女性的生存状态透视41-53
  • 4.1 民歌女性所处的伦理关系模式41-47
  • 4.1.1 夫妻41-43
  • 4.1.2 情侣43-44
  • 4.1.3 母女44-45
  • 4.1.4 其他伦理关系45-47
  • 4.2 晚明市井女性的生存状态透视47-53
  • 4.2.1 传统伦理道德模式的破而未立47-48
  • 4.2.2 贞节观念的极致与嬗变48-51
  • 4.2.3 女性政治、经济、教育状况的停滞不前51-53
  • 5 明代民歌中女性形象的成因探析53-68
  • 5.1. 他作——男性创作主体对女性的书写54-63
  • 5.1.1 男性创作主体对明民歌女性的书写54-56
  • 5.1.2 男性创作主体书写女性的发生机制56-63
  • 5.2 自书——女性创作主体对自身的书写63-64
  • 5.3 心学影响下的文化思潮64-68
  • 6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A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惠新;赵静;邹玲;陈锐;;奥运背景下的中国人形象研究[J];对外传播;2009年04期

2 李兴阳;;“流动农民”的个人现代性与多重文化体验——新世纪乡土电视剧中的“流动农民”形象研究[J];中国电视;2014年01期

3 王利红;形象研究的意义——评鲍绍霖著《文明的憧憬》[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4 吴光辉;;日本的中国形象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1年00期

5 钟新;彭大伟;;马克林谈国家形象的塑造与解读[J];对外传播;2012年11期

6 叶小舟;;网络视频中的负面富人形象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年06期

7 张苏敏;;香港媒体中的天津城市形象研究——基于“核心要素契合度比较法”的分析[J];城市;2011年07期

8 孙晓昕;;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中的“作坊”与“学院”形象研究[J];美苑;2014年02期

9 崔建勋;;基于文脉视野的区域旅游形象研究——以河南省旅游形象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 岑卓妍;;框架理论视野下中美灾难片主角形象研究[J];东南传播;201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伟;;现代旅游产业形象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孙霞云 潘明 周燕华;塑造[N];中国国门时报;2012年

2 记者 叶小静;创新世界温州人文化[N];温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晓冬;天马与中国汉代雕塑艺术中马的形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杉;电视女性栏目中女性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张宛初;建国后中国大陆电影中的外国人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吴星;2008-2010年中国报纸媒体中的美国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珏;新时期军旅剧中军嫂形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李婧;《山海经》女性鬼神形象研究与思考[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苏宁;近年美国情节系列剧中国人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7 杨帆;法国右翼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吕旭峰;中国当代流行文化中的“精英人物”视觉形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9 施小冬;媒介视域与乡村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明磊;汉代龙形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明代民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8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2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