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李频及其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7 04:13

  本文关键词:李频及其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李频作为晚唐“苦吟”诗人,在晚唐诗坛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他的诗歌继承贾岛、姚合的诗歌特色,脱颖而出,对“咸通十哲”等诗人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对李频生平事迹、其《梨岳集》及其诗歌艺术特色的研究,尚有进一步研究的探求空间。本文从李频生平事迹、诗集、诗歌及其传播形式四个方面全面认识李频及其诗歌。绪论部分主要综述目前学界对李频及其诗歌的研究现状,突出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点。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考证李频生平重要事迹,包括生年、及第时间、婚姻、仕途经历、墓冢地点和祭祀祠堂,并对其交友群体情况加以进一步考证。第二章以《全唐诗》收录的李频诗歌为依据,对其部分诗歌的重出误收、诗题予以辨析,以及对其诗集的存诗数量、版本概况予以考证和论述。第三章主要论述李频诗歌艺术特色,分为四节:第一节是结合晚唐时代背景,分析李频诗歌创作历程,即从前期的“汲汲于科举”到后期“亦官亦隐”的转变;第二节是基于文本细读,论述其精思壮健和清雅平淡的诗歌风格;第三节从两组诗歌意象进一步分析其诗歌艺术特色;第四节对李频诗歌语言特色给予分析。第四章从传播学角度论述李频诗集的传播形式,展示其诗歌作品在历史上的流传演变。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李频6及其诗歌在晚唐“苦吟”诗派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其的研究之于全面认识李频及其诗歌创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李频 生平事迹 《梨岳集》 诗歌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5
  • 一、选题意义11-12
  • 二、研究综述12-13
  •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之处13-15
  • 第一章 李频生平事迹考15-58
  • 第一节 李频生年及第婚姻情况考15-19
  • 第二节 李频仕履考19-27
  • 第三节 李频交游考27-54
  • 一、诗友文人27-41
  • 二、僧禅隐者41-45
  • 三、朝廷官员45-54
  • 第四节 李频墓冢、祭祀祠考54-58
  • 第二章 《全唐诗》中李频诗歌存疑与诗集版本述略58-77
  • 第一节 《全唐诗》中李频诗歌重出误收考辨58-64
  • 第二节 李频诗歌部分诗题辨析64-71
  • 第三节 李频诗集存数版本考论71-77
  • 一、李频诗集存诗之数量71-73
  • 二、李频诗集版本述略73-77
  • 第三章 李频诗歌论77-115
  • 第一节 李频诗歌创作历程77-88
  • 一、时代背景77-79
  • 二、前期:汲汲于科举79-83
  • 三、后期:亦官亦隐83-88
  • 第二节 李频诗歌的艺术特色88-98
  • 一、精思壮健89-93
  • 二、清雅平淡93-98
  • 第三节 李频诗歌的意象98-106
  • 一、进取之心的隐性和显性表现:“白发”“梦”“秋”“朝”等意象99-102
  • 二、恬淡心境的表现:“月舟”“云鸟”“僧禅”等意象102-106
  • 第四节 李频诗歌语言特色106-115
  • 一、五律为主,讲究诗律格式变化107-108
  • 二、宽韵韵脚,用字自成一格108-111
  • 三、平淡通俗,讲究词语表达111-112
  • 四、佳句散句,表达趋散文化112-115
  • 第四章 李频诗歌传播论115-124
  • 一、诗友酬唱式传播115-116
  • 二、题壁诗传播116-117
  • 三、选本类传播117-124
  • 结语124-127
  • 参考文献127-136
  • 致谢1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玲娣;崔铭;;古代题壁诗词中的社会人生[J];保定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许总;论贾岛、姚合诗歌的心理文化内涵及文学史意义[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3 黄震云;《登科记考》甄补[J];文教资料;1996年04期

4 蒋寅;“武功体”与“吏隐”主题的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胡可先;;《登科记考》匡补[J];文献;198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李频及其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29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1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