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建构

发布时间:2017-05-09 17:15

  本文关键词:“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向内转”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关键词。作为一个从西方文论借用而来的术语,“向内转”在中国“新时期”语境中发生了语义的接受与变异,并在“向内转”的提出与论争中含混地包蕴着“主体性”与“文学本体论”两个核心话题,承担着思想启蒙与审美启蒙的双重任务。从西方到当代中国,“向内转”的接受与变异与80年代的思想文化/文学谱系密切相关,“向内转”与80年代“主体性”启蒙话语、“文学本体论”、“纯文学”等“新时期”核心话题紧密相联,因此将“向内转”置于这三大谱系中进行考察,可以在谱系对话中洞见新时期文学建构的内在轨迹。同时,与以“现代化”为核心的“新启蒙”话语以及以回归文学审美本性为核心的“纯文学”建构相类似,“向内转”对新时期文学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洞见之功,亦有着不可避免的盲视之弊,因此以“向内转”为切入点反思新时期文学历史实践亦十分必要。
【关键词】:向内转 新时期文学 主体性 文学本体论 纯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引言 “向内转”与“新时期”5-8
  • 一 重返“向内转”5-6
  • 二 重返“新时期”6
  • 三 方法与借鉴6-8
  • 第一章 “向内转”的东西方语境与语义8-20
  • 一 西方语境中的“向内转”——以意识流小说为代表的深层心理探索转向8-11
  • (一)里恩·艾德尔的“向内转”8-9
  • (二)19-20世纪西方文学的“向内转”9-10
  • (三)西方“向内转”的典型代表:意识流小说10-11
  • 二 中国当代语境中的“向内转”——主体/本体:“向内转”的两个维度11-16
  • (一)鲁枢元的“向内转”11-13
  • (二)“向内转”的双重内涵及其历史性展开13-16
  • 三 从西方到当代中国:“向内转”内涵的接受与变异16-20
  • 第二章 “向内转”与八十年代思想文化/文学谱系20-43
  • 一 “向内转”与“主体性”话语20-29
  • (一)“主体性”话语的向内转与作为“主体性”话语的“向内转”20-24
  • (二)“主体性”话语与“二十世纪的情绪”——作为转折与过渡的“向内转”24-27
  • (三)主体/本体:由“向内转”看“主体性”话语的隐性维度27-29
  • 二 “向内转”与“文学形式本体论”——兼论《文学理论》、《人论》在“八十年代”的接受与“误读”29-34
  • 三 “向内转”与“纯文学”谱系34-43
  • (一)从“纯文学”谱系看“向内转”的意识形态性35-39
  • (二)从“纯文学”谱系看“向内转”的现代性焦虑39-43
  • 第三章 “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历史实践43-50
  • 一 洞见:作为方法的“向内转”43-45
  • 二 盲视:发见终成遮蔽45-50
  • 结语:“写什么”、“怎么写”与“写得怎样”50-52
  • 参考文献52-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铁仙;新时期文学中的“自我”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叶纪彬,邵昕;新时期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析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1期

3 李建英;一部优秀的“断代史”教材——评《新时期文学》[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杨惠敏;后新时期文学及其基本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项目组;温存超;;努力打造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6 ;陕西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研讨会[J];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7 李林荣;;作为遗产和资源的“新时期文学”[J];东岳论丛;2008年06期

8 张凤举;刘朋朋;;“陕西新时期文学3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小说评论;2008年01期

9 李琨;;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促进地方性高校文化建设——“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断想[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10 范国英;;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历史性反思——以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为视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万生;;80年代: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程光炜;;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3 张学军;;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变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4 王春荣;;英雄乐章的文化审美变奏——新时期文学“英雄主题”及其多种表述[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世德;;与刘晓波对话——如何估价和展望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周晓风;;新时期文学的未完成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7 刘勇;;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结与超越[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谷鹏飞;;“后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现代性价值[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张守仁;张弘;;《十月》:为新时期文学局面破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万生;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N];文艺报;2007年

2 ;“时代·文学·人民”征文揭晓[N];文艺报;2008年

3 雷达;新时期文学每一重要时刻能听到他的声音[N];各界导报;2009年

4 李运抟;新时期文学与时代嬗变的两种关系[N];光明日报;2006年

5 记者 张红艳;《菏泽新时期文学大系》丛书(第一辑)出版发行[N];菏泽日报;2009年

6 傅祖栋;加强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研究[N];文艺报;2014年

7 ;“五四”与新时期文学的一点比较[N];文汇报;2000年

8 蔡梅娟 山东理工大学中文系;和谐生存:新时期文学的人本母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谢冕;凝重而深邃的思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10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志忠;论新时期文学的可成长性[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智明;蒙古族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牛的描写[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段晓琳;“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建构[D];青岛大学;2015年

3 吴淑贞;论新时期文学中“共产党员形象”塑造及其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丽;庄禅精神与新时期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淑青;新时期文学中人性观念的复苏与拓展[D];山东大学;2005年

6 邹华瑾;新时期文学世俗化思潮的语境与意义维度[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觅;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8 冯雪梅;新时期文学中的干校书写[D];郑州大学;2011年

9 杨立;出版策划与新时期文学生产[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王琳;社会转型与新时期文学流变[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52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a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