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敦煌本王梵志诗异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08:11

  本文关键词:敦煌本王梵志诗异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敦煌出土文献中被发现的王梵志诗中,存在几种不同的卷子,根据其内容不同,学者们已将其分为三卷本、一卷本、一百一十首本和散见的王梵志诗四部分,其中三卷本和一卷本所包含的敦煌原卷比较多,并且存在异文。通过整理和对比三卷本、一卷本所存的出土文献原卷可发现,这些卷子并非都是完整无损的,有的卷子虽然写了“王梵志诗”,但仅存数字;有的卷子残损非常严重,仅存数首诗,并且每首诗仅存数字而已;还有的卷子轻微残损,要么开头残损,要么结尾残缺,也有中间残缺的,总之能够完整的记录一卷王梵志诗的原卷并不多见。值得庆幸的是,三卷本和一卷本由于版本比较多,所以它们各自都存在异文。但仔细对比研究后便会发现不同卷子因抄手不同而导致一些在抄写过程中存在的较普遍的讹、脱、衍、乱等错误。这些错误有的是抄手人为造成的,有的则是抄写的原卷本身字迹不清晰等原因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上提及的错误也正是每个卷子的特点。如果两个内容相同的卷子进行比较,其中一个卷子里存在上述提及的比较特殊的错误,恰好在另一个卷子中也同样存在,并且这样的共性连续找到几处,就大致能证明这两个卷子应出自同一个版本,然后再根据这些错误存在的特性,来判断这两个版本产生的先后顺序,这样以来,便能够判断出异文产生的大致时间顺序。基于上述事实,本文共分为六章。王梵志诗的研究现状将在文中的第一章进行详细阐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将对三卷本和一卷本分别进行原卷情况的描述以及异文情况的整理。每一卷出土文献的基本特征、异文情况在这两章中均有体现;第四章是在上两章的基础上针对王梵志诗异文的特点总结出的脱、讹、衍、乱等特点;第五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通过异文提供的细节来具体分析异文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第六章将对王梵志诗异文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从中看出王梵志诗异文研究的影响与价值。
【关键词】:敦煌文献 王梵志诗 异文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5
  • 一、王梵志及其诗歌研究9-13
  • (一)王梵志的生平研究9-11
  • (二)王梵志诗校勘研究11-12
  • (三)王梵志诗人物分析12
  • (四)王梵志佛教诗研究12-13
  • 二、研究范围界定13-14
  • 三、论文框架14-15
  • 第二章 三卷本王梵志诗异文统计15-35
  • 一、王梵志诗集卷上(并序)异文整理情况15-18
  • (一)王梵志诗卷上叙录15-16
  • (二)王梵志诗卷上异文情况16-18
  • 二、王梵志诗集卷中异文整理18-23
  • (一)王梵志诗卷中叙录18-19
  • (二)王梵志诗卷中异文情况19-23
  • 三、王梵志诗卷下异文整理23-26
  • (一)王梵志诗卷下叙录23-24
  • (二)王梵志诗卷下异文情况24-26
  • 四、别卷异文整理情况26-35
  • (一)别卷本王梵志诗叙录26
  • (二)王梵志诗别卷异文情况26-35
  • 第三章 一卷本王梵志诗异文统计35-61
  • 一、一卷本王梵志诗叙录35-36
  • 二、一卷本王梵志诗异文情况36-61
  • 第四章 王梵志诗异文致因分析61-69
  • 一、由讹误而导致的异文61-63
  • (一)因形近而误61-62
  • (二)因音近而误62
  • (三)因字、词不常用而误62-63
  • (四)因字词句与上下文相同或相近而讹误63
  • 二、由脱漏导致的异文63-65
  • (一)因抄手漏抄而脱63-64
  • (二)因上下文有相同或相近词句而脱64-65
  • (三)因重文省书而脱65
  • 三、由增衍导致的异文65-67
  • (一)因上下文有相同或相近词句而衍65-66
  • (二)因日常用语而衍66
  • (三)因误赘重文符号而衍66
  • (四)因音近而衍66-67
  • (五)因形近而衍67
  • 四、由错乱所导致的异文67-69
  • (一)因传抄走眼而错乱67
  • (二)语因习用而错乱67-68
  • (三)因妄改而错乱68-69
  • 第五章 异文与王梵志诗诸本关系研究69-85
  • 一、三卷本王梵志诗异文之间的关系69-76
  • (一)王梵志诗卷上异文对比分析69-71
  • (二)卷中不同写本异文对比分析71-74
  • (三)卷第三不同写本异文对比分析74-75
  • (四)别卷不同写本异文对比分析75-76
  • 二、一卷本王梵志诗异文之间的关系76-85
  • 第六章 结语85-86
  • 注释86-87
  • 参考文献87-89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89-91
  • 致谢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浙秦;王梵志出生传奇探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草莽;王梵志的诗歌价值不高[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钟继彬;;王梵志诗及王梵志其人事迹钩沉[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卢其美;;正史书之不当 补文献之不及——论王梵志诗的史料价值[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魏慧娟;;唐代诗僧王梵志僧诗浅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李树亮;;王梵志诗“法忍抄本”辨[J];求索;2011年03期

7 赵和平 ,邓文宽;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8 刘瑞明;王梵志诗三首原貌探求——兼评诗注的一个倾向[J];敦煌研究;1986年02期

9 张涌泉;《王梵志诗校注》献疑[J];敦煌研究;1990年02期

10 高国藩;;论王梵志及其诗的思想[J];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项楚;;王梵志诗论[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翔;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巧竹;王梵志诗中的佛教词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肖潇;从王梵志诗看唐代下层民众的生活和心态[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卢其美;王梵志及其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崔丹;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娜;敦煌本王梵志诗异文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振中;王梵志诗生死观及创作特点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苗昱;王梵志诗、寒山诗(附拾得诗)用韵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张慧欣;王梵志诗双音节副词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9 张琪;《王梵志诗》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10 舒连会;唐代家训诗考述[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敦煌本王梵志诗异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67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b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