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十七年”讽刺喜剧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09:23

  本文关键词:“十七年”讽刺喜剧的接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是一个政治一体化的年代,文艺在政治的规范下运行,这使得本时期的戏剧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排斥个人创作的“官方戏剧”。正剧成为“十七年”戏剧创作的主流,讽刺喜剧的生长则显得格外艰难和困窘,但即便如此,剧作家们依然在夹缝中竭力生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讽刺作品。本文主要从接受视角去研究“十七年”讽刺喜剧的接受状况,考察讽刺喜剧这一独特艺术样式在新中国的身份、处境和命运,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中国当代戏剧的生态环境。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共五部分组成。绪论:选题缘起、研究概况和写作思路。第一章梳理“十七年”讽刺喜剧的接受轨迹。对“十七年”产生的几部有影响意义的讽刺喜剧: 《买猴儿》、 《新局长到来之前》、 《春光明媚》、 《墙》、 《西望长安》和《布谷鸟又叫了》进行重点扫描,厘清它们的接受过程和接受状况,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整个“十七年”讽刺喜剧的接受轨迹。50年代中期,以辛辣的讽刺和嘲笑揭露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事物的讽刺喜剧迎来了创作高潮,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然而随着“反右”运动的开展,它们不幸惨遭批判,尽管60年代初有个短暂的春天,但“文革”的到来让它们饱受摧残。大致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全盘否定的过程,直至“文革”后,讽刺喜剧在沉寂了二十年后才重新绽放:第二章探讨和分析“十七年”讽刺喜剧引发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正面人物塑造、典型问题探讨、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写真实”等几个方面,阐述“十七年”讽刺喜剧引发的理论争鸣和思考。从而得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必须抛开政治的束缚,从讽刺喜剧的自身规律上着眼,在把握好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的基础上,大胆的将一切丑恶的、坏的东西辛辣的、鲜明的揭露出来,警醒人民。第三章主要考察官方对讽刺喜剧的审查与接受。其中文艺体制及政策、批评监管和行政措施是体现官方接受的重要表征。最后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探寻讽刺喜剧接受的规律和启示。其发展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要给讽刺喜剧的创作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生存环境。此外,还要加强对讽刺喜剧本身的认知,多向中外经典讽刺喜剧学习和借鉴,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讽刺喜剧。
【关键词】:“十七年” 讽刺喜剧 接受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3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8
  • 第一章 “十七年”讽刺喜剧的接受轨迹8-30
  • 一、何返的《买猴儿》10-15
  • 二、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15-17
  • 三、王少燕系列讽刺喜剧17-21
  • 四、老舍的《西望长安》21-25
  • 五、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25-30
  • 第二章 “十七年”讽刺喜剧的理论争鸣和探讨30-47
  • 一、关于正面人物的争论30-34
  • 二、关于典型问题的探讨34-39
  • 三、关于讽刺剧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争鸣39-43
  • 四、"写真实"引发的争议43-47
  • 第三章 “十七年”讽刺喜剧的官方审查和接受47-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64-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江;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2期

2 张健;论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政治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李,

本文编号:367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67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c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