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贾平凹小说中的“畸人”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08:15

  本文关键词:贾平凹小说中的“畸人”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学的“鬼才”,文风瑰丽。作为有担当的文学家,这种变幻莫测的作品风格背后是作家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畸人”形象的塑造就是他瑰丽文风的一种表现。“畸人”形象是指出现在贾平凹小说中的肉体残缺者和精神变异者,他们虽然有病理表现上的区别,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中一种非理性的人物形象,作为作家表现生活的一种隐喻或象征,是可以合并起来作为一种现象进行研究的。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发现贾平凹小说中不同“畸人”形象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并以“畸人”形象为切入口,从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出发,研究这些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贾平凹的创作轨迹、创作原因、创作心理和精神历程。从创作主旨和题材差异上,贾平凹的创作可分为“商州系列”、“西京系列”和“重返商州系列”。在这三个阶段中,“畸人”形象经历了从最初写丑陋的“物象”到后来塑造残缺的“人物”的发展过程,同时他在不同阶段塑造的“畸人”形象是不断深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不断升华的。贾平凹选择“畸人”这一群体进行主旨言说是有复杂原因的。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文化中的“畸人”形象,从《庄子》、《红楼梦》中的“畸人”到鲁迅笔下的狂人,从曹禺、路翎笔下的疯子到新时期形态各异的疯傻者,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涌进、新时期的文学环境、经济改革背景下的社会环境都直接影响了贾平凹审美观和审美心态的变化。此外,病人身份也对他塑造“畸人”形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贾平凹常年生病的特殊经历,使他对疾病的思考远远超出了疾病本身。“畸人”形象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特征,肉体或精神的残缺性,神奇的通灵性,情感世界无法满足时的“恋物癖”。从这些群体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主体精神的映射,作家童年苦难的生活经历、自卑的性格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梳理贾平凹的精神变化历程,本文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畸人”形象进行个案分析,寻找贾平凹在“畸人”身上寄托的精神慰藉。总之,贾平凹小说中的“畸人”形象对于解读贾平凹的作品和贾平凹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畸人”形象既是作家在复杂的社会中对人的生存和价值的思考,又反映出他的创作心理和精神历程。
【关键词】:贾平凹 “畸人” 审美 创作心理 精神历程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6
  •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8-10
  • 二、涉及到的相关概念10-12
  •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步骤12-16
  • 第1章 作家创作历程与“畸人”形象流变16-24
  • 1.1 商州系列——“畸人”的发现16-19
  • 1.2 西京系列——小人物的悲欢19-20
  • 1.3 重返商州系列——主人公的叙述20-24
  • 第2章 作家审美选择与“畸人”形象建构24-34
  • 2.1 “畸人”形象——作为一种主题24-27
  • 2.2 “畸人”形象——作为一种审美27-29
  • 2.2.1 西方非理性思潮的影响27-28
  • 2.2.2 文学环境的变化28-29
  • 2.2.3 审美价值观的变化29
  • 2.3 “畸人”形象——作为一种隐喻29-34
  • 第3章 作家创作心理与“畸人”形象特征34-42
  • 3.1 自卑的性格与“恋物癖”34-36
  • 3.2 孤独的童年与通灵36-39
  • 3.3 批判意识与缺失39-42
  • 3.3.1 名字的缺失与被侵犯39-40
  • 3.3.2 语言的缺失与被排斥40-42
  • 第4章 作家精神历程与“畸人”形象内涵42-50
  • 4.1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轨迹——豁嘴婴儿、石头、牡丹形象分析42-44
  • 4.2 城乡冲突下的文化寓言——引生形象分析44-47
  • 4.3 浩劫中的人性反思——狗尿苔形象分析47-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6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南帆;;找不到历史——《秦腔》阅读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4期

2 董业铎;孟新东;;叙事策略是贾平凹的创作心理直接外化[J];求实;2013年S2期


  本文关键词:贾平凹小说中的“畸人”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78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