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进化论与中国文学史叙述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5-24 05:03

  本文关键词:论进化论与中国文学史叙述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从最初林传甲耗时一百天写成的无所不包的文学史,到今天相当科学成熟的文学史写作模式,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几代学人的探索与努力。从胡适等人将进化的观念引入文学史以来,无论进化的目标、进化的方式如何改变,进化的理论思路却都贯彻始终。进化论的文学史观最显著也是最深远的影响则是形成了宏大叙事的写史模式。这一模式基于某个观念为导向,将文学史梳理成从源头开始朝着这一观念进化的连贯故事。由于其预先设定了文学发展的结局,因此其目标性色彩过于浓重,往往将文学史写成某个预先设想的演绎,严重影响文学史真相的探究。作为进化论史观的产物,宏大叙事的叙述模式已经成了阻碍中国文学史推陈出新、继续前进的藩篱,如何打破这一框架成了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的任务是通过从源头考察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以及进化论史观的确立与演变,研究宏大叙事的叙述模式是如何形成与控制文学史写作的,并在最后尝试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分为如下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章追溯中国文学史的来源,主要是日本的中国文学史写作和进化论的思想。第二章则介绍中国文学史如何在两大来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并完成进化论的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定型。本章还将考察进化论史观特别是宏大叙事模式在各时期文学史中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发展。本文第三章考察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文学史研究,从中探寻解决我国文学史写作模式固有弊端的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 进化论 宏大叙事 宇文所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导论11-14
  • 一、研究背景11-13
  • 二、文献综述13-14
  • 第一章 中国文学史的来源14-27
  • 第一节 日本的中国文学史写作15-24
  • 一、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热16-17
  • 二、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特点17-24
  • 第二节 进化论思想的影响24-27
  • 一、中国古代的朴素进化思想24-25
  • 二、西方的进化论思想25-27
  • 第二章 中国文学史的起步与发展27-48
  • 第一节 纯文学观的确立27-29
  • 第二节 俗文学地位的提升29-31
  • 第三节 进化论史观的确立和发展31-48
  • 一、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进化论史观34-36
  • 二、四十年代的进化论史观36-38
  • 三、五十年代的进化论史观38-41
  • 四、六七十年代的进化论史观41-42
  • 五、八九十年代的进化论史观42-48
  • 第三章 中国文学史写作困境与解决方案48-60
  • 第一节 宇文所安的文学史观49-54
  • 一、摆脱宏大叙事,从宏观到微观49-50
  • 二、坚持文学本位,打破朝代界限50-52
  • 三、突破固定思维,回归具体语境52-53
  • 四、考虑社会物质因素,关注文本的流动性53-54
  • 五、提出“话语体系”,注重主题研究54
  • 第二节 宇文所安文学史观的运用54-60
  • 一、检视较短时期55-56
  • 二、文本细读与历史想象56-58
  • 三、主题研究的视角58-60
  • 结语60-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过常宝;中国文学史暨郭预衡教授治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遗产;2001年01期

2 徐百柯;改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次尝试[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4期

3 董乃斌;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4 陈伯海;中国文学史学史的建构及其发展(下)[J];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5 孙正国;一部跨越传统中国文学史的学派史著——评孟祥荣新著《真趣与性灵——三袁与公安派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郭英德;浅谈中国文学史研究者的知识结构[J];求是学刊;2002年05期

7 吴江;中国文学史上少有之奇局[J];炎黄春秋;2002年03期

8 金学主;中国文学史上的“古代”与“近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冯汝常;中国文学史内容和体例建构百年回眸[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孙纪文;中国文学史新“变”的三个视点[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炯;;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史——写在《中国文学通史》12卷本出版之际[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3.3)[C];2013年

2 章培恒;;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柴剑虹;;敦煌古小说浅谈[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5 钱诚一;;关于《蚀》三部曲的评价问题[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6 丁莉丽;;乡村牧歌的消逝——当前乡村题材电影的一种倾向[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汤家厚;;“古今游记之最”为何文学史上少见——试谈《徐霞客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定位[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H·费德林;郭平英;;《郭沫若选集》前言[A];郭沫若研究(第五辑)[C];1988年

9 闻莺;;《水浒传》流变四章[A];水浒争鸣(第三辑)[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羽;《剑桥中国文学史》:还原文学史的原貌[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杨泽文;百年千部“中国文学史”[N];湖北日报;2005年

3 杨泽文   ;中国文学史:与其高产不如优生[N];天津日报;2005年

4 白化文;《中国文学史讲义》读慨[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徐志啸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上海大学文学院 潘鸣;中国文学史还有可挖掘的新课题[N];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张炯;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史[N];文艺报;2013年

8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发展研究中心 任慧;“中国文学史”的前世今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章永宏;《中国文学史新著》“心”“新”相映[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吴小如;“中国文学史”的“教”与“读”问题[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精瑛;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1904-1949)[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琦s

本文编号:389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89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1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