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12:12

  本文关键词: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诗人一生作诗20000余首,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追求创新和自得的诗学精神和诚斋体为后人所称道,一度被誉为南宋“诗坛盟主”。杨万里转益多师,刚开始是学习江西诗派,在江西诗派渐生流弊之后,学习后山居士陈师道的五字律诗风,而后学习半山老人王安石的七字优美绝句,最后在南宋掀起一股晚唐复古的文学风气。杨万里诗歌创作追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这在后世受到广泛的关注,肯定和否定均有,这些学习与评论,体现了各时期人们对诗歌的不同审美需求。南宋时期,人们对杨万里诗歌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杨万里代表了南宋最高诗风,把杨万里誉为南宋诗坛盟主,对杨万里的诗歌大加赞赏;其次,杨万里的诗歌也受到南宋诗人的喜爱,时人纷纷争相模仿活泼轻快的诚斋体。所以,杨万里诗歌在南宋接受程度高,受到普遍的肯定。到了金元时期,杨万里诗歌依然备受推崇,赵秉文和李纯甫在创作上对杨万里诗歌进行了学习,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里对其诗歌大加赞赏;在金元,杨万里诗歌开始出现批评之声。明代文人对杨万里诗歌较为忽视,拟古派提出批评之声,反拟古派则对杨万里诗歌是“置之不理”。清代杨万里地位略显尴尬,一则体现在其在中兴四大诗人中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下降,二则是如潮水般涌来的批评指责之声。总体来说,杨万里诗歌在各个时期的接受呈现不同的状态,通过对杨万里在不同时期的接受状况,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把握杨万里诗歌的特点,从各位诗评家对杨万里诗歌的品评也可以更深层次了解杨万里诗歌的特质,从不同时期文人士人对杨万里诗歌的接受态度也有助于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诗歌审美趣向和诗歌流变。
【关键词】:杨万里 诗歌 接受历程 审美趣向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序言7-11
  • 第一章 杨万里诗歌在南宋受到普遍肯定和接受11-20
  • 第一节 同代文人对杨万里诗歌的品评11-14
  • 一 周必大、姜特立等对杨万里诗歌的高度评价12-14
  • 二 周密等对杨万里诗歌的批评14
  • 第二节 同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接受14-19
  • 一 永嘉四灵对诚斋体的接受15-16
  • 二 江湖派诗人对诚斋体的接受16-17
  • 三 其他派别对杨万里诗歌的模仿17-19
  • 第三节 南宋对杨万里诗歌普遍接受的原因19-20
  • 第二章 杨万里诗歌在金元时期备受推崇20-26
  • 第一节 金元文人对杨万里诗歌的接受20-21
  • 一 赵秉文对诚斋体的接受20-21
  • 二 李纯甫、王庭筠对诚斋体的接受21
  • 第二节 金元文人对杨万里诗歌的品评21-24
  • 一 陈栎等人发出批评之声22
  • 二 方回对杨万里诗歌的推崇22-24
  • 三 其他诗人对杨万里诗歌的评价24
  • 第三节 杨万里诗歌在金元备受推崇的原因探析24-26
  • 第三章 杨万里诗歌在明代颇显忽视26-32
  • 第一节 拟古派对杨万里诗歌的批评26-28
  • 第二节 胡应麟对杨万里诗歌的平和态度28-29
  • 第三节 明代后期反拟古派对杨万里诗歌的忽视29-30
  • 第四节 杨万里诗歌在明代被忽视的原因探析30-32
  • 第四章 杨万里诗歌在清代地位尴尬32-43
  • 第一节 清代中兴四大诗人地位比较32-35
  • 一 杨陆诗歌入选清诗集比较33
  • 二 清文人对杨陆的品评比较33-35
  • 第二节 清代文人对杨万里诗歌的品评:褒贬两派35-40
  • 一 主性灵重创新的诗评家对杨万里诗歌的褒扬35-36
  • 二 主格调肌理之说者对杨万里诗歌的批评之声36-38
  • 三 其他诗人对杨万里诗歌的品评38-40
  • 第三节 清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接受40-41
  • 第四节 杨万里诗歌在清代地位陷入尴尬原因分析41-43
  • 结语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霞,赵敏;论杨万里对晚唐诗的接受[J];天中学刊;2004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99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6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