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美籍华裔学者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16:16

  本文关键词:论美籍华裔学者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人小说,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是近年来《儒林外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商伟综合运用考据、文本细读、中西文化比较等研究方法,为国内外《儒林外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和启发。商伟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国内学者尚未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故本论文将对华裔学者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笔者主要分四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研究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及其对小说人物和情节设置的影响,并从版本角度探讨了小说末回的存留问题:探讨《儒林外史》作为文人章回小说的代表,在当时白话小说史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商伟看来《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小说不仅是时代的反映,更是参与了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在当时思想文化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第二部分商伟认为吴敬梓不仅对正史的叙述形态进行了颠覆,同时也对当时小说的叙述形式进行了创新,在充满质疑的叙述中融入了诗意和儒家理想,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第三部分讨论作者在当时思潮影响下,在小说中围绕礼仪世界提出了哪些思考,评析作者所提出的思考之意义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商伟立足于十八世纪的礼仪主义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二元礼和苦行礼的概念来解读小说,认为小说既受到礼仪主义的影响,又对其提出了质疑。商伟通过其深入分析,表明在尚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吴敬梓思考的深刻,他对社会的思考已超越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对当时的文化转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四部分总结评析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的特色,探索《儒林外史》研究的新趋势。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分析,概括商伟的研究价值,为国内外《儒林外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儒林外史》 文人小说 叙述方式 儒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引言11-20
  • 第一节 《儒林外史》国内研究概述11-14
  • 第二节 《儒林外史》境外研究概述14-17
  • 第三节 商伟的学术研究经历和成果价值17-19
  • 第四节 本文选题、研究思路及研究价值19-20
  • 第一章 《儒林外史》的作者、版本与文人小说20-33
  • 第一节 吴敬梓生平交往与小说情节、人物之关系20-23
  •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版本与末回“伪作”问题23-28
  • 第三节 作为文人小说的《儒林外史》28-31
  • 一、 文人小说的产生、特点与发展28-29
  • 二、 文人小说对十八世纪文化转折的意义29-30
  • 三、 《儒林外史》作为文人小说的价值30-31
  • 第四节 本章小结31-33
  • 第二章 《儒林外史》叙述方式的创新33-57
  • 第一节 不同于正史的叙述形态33-37
  • 一、 对史传模式的继承33-34
  • 二、 对史传模式的创新34-37
  • 第二节 不同于传统章回小说的叙述创新37-46
  • 一、 结构上的创新37-41
  • 二、 叙述者的创新41-44
  • 三、 对经典文本的戏仿44-46
  •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反讽性46-56
  • 一、 反讽与道德想象47-52
  • 二、 反讽与诗意52-56
  • 第四节 本章小结56-57
  • 第三章 《儒林外史》对儒礼困境的反映与思考57-72
  • 第一节 《儒林外史》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58-61
  • 一、 颜李学派的形成及其学说59-60
  • 二、 《儒林外史》与颜李学派60-61
  • 第二节 《儒林外史》折射的儒礼困境61-63
  • 第三节 《儒林外史》对儒礼的反思与重构63-70
  • 一、 儒礼实践的困局64-69
  • 二、 精英文化的救赎69-70
  • 第四节 本章小结70-72
  • 结语72-77
  • 一、 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72-75
  • 二、 《儒林外史》研究的新趋势75-77
  • 参考文献77-86
  • 后记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泽宽子,李寅生;略论《儒林外史》中的“把”字结构[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01期

2 周君文;晚清《儒林外史》的文人评点群体[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陈秋香;;论《儒林外史》的史学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1期

4 陈秋香;;《儒林外史》的“题不对文”现象[J];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04期

5 申重实;;《儒林外史》刊刻、传播说略[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7年02期

6 张冬红;;续析《儒林外史》“被”字句[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陈尚敏;;《儒林外史》与科举:误解及其他[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8 方崇元;;题《儒林外史》邮票[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6期

9 鲍鹏山;;《儒林外史》的“反体制”思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赵国栋;于转利;刘华;;《儒林外史》中茶的社会文化[J];兰台世界;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文新;;解构与重组再论《儒林外史》对传统的颠覆[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李树民;;试论《儒林外史》反映的淮盐营销[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3 沈治钧;;《儒林外史》: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胡益民;;《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论纲[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5 吴莺莺;;论《水浒传》与《儒林外史》的胥吏形象[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吴莺莺;;《水浒传》与《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比较谈[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华 深圳作家;《儒林外史》中的明朝出版业[N];证券时报;2014年

2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儒林外史》的“反体制”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丁杨;商伟:换个角度激活《儒林外史》[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张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儒林外史》描绘的学术不端和腐败问题[N];中国文化报;2013年

5 刘磊;《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开拓[N];光明日报;2007年

6 李汉秋;摄古通今士子心[N];光明日报;2000年

7 董玉洪;《儒林外史》对当今人文精神构建的启示[N];安徽日报;2001年

8 鲲西;《儒林外史》新主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9 李汉秋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上海周边的清末儒林外史沙龙[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商传;从明代历史看《儒林外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能杰;《儒林外史》文学语言的运作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华;二十世纪《儒林外史》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玉洋;《儒林外史》中科场“局外人”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黄思怡;杨译《儒林外史》中描绘疯癫人物形象的语言翻译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4 袁鸣霞;论美籍华裔学者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凌宏伟;《儒林外史》的启示: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崔晨;《儒林外史》女性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7 凌松;《儒林外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小茹;《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伍丹;《儒林外史》叙事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申重实;《儒林外史》刊刻传播及艺术说略[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美籍华裔学者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400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9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