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杨慎谪滇诗词文化因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02:11

  本文关键词:杨慎谪滇诗词文化因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困境对任何人都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在克服忧患、自我拯救的过程中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谱写出芸芸贬谪文人的心路历程,成就了他们光耀万丈的文学生命。杨慎无疑是中国古代贬谪文人中一个重要的存在,纵观杨慎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的一生,戍滇三十六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展现了一个贬谪文人的生活境遇和复杂心态的自我拯救和释怀的过程,亦掀起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留存下千古传唱不衰的诗章。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地域文化分析法两种方式相结合,以杨慎谪滇诗词为对象,从文化地理学与杨慎文学创作的关系来审视贬谪滇云时期升庵文学所蕴含的京师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三者文化因子问题。而京师、巴蜀、滇云既是地理空间,历经漫长历史文化长河之涤荡,带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角色定位、情感性质融入到人类文化地域空间的洪流中,并呈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表现。当然,京师、巴蜀、滇云也绝非纯粹的地理空间,不同文化圈层构建的对话关系中,诸文化各自的辐射影响力并不总是均衡的,它们在政治、文化、心理、交游等方面彼此交相叠映,故笔者论及它们的中心、次中心关系,地方归属、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缘由和文学呈现等问题。由此所构成的中心文化即京师文化、边缘文化即滇云文化和次中心文化即巴蜀文化,它们之间亦有核心、渊源、相通、再生和呈现等关系。杨慎出生于京师,求学拜师于京师,翰林仕途于京师,谪居滇云亦守望于京师,京师对于他来说是滋养并施展其文绘才华的生命栖息地和文化呈现之根,也是杨慎在遭遇贬谪,漫长的岁月里,一心向北,守望的归宿,京师之于杨慎,地方归属之所;巴蜀本是诗人故土,对巴蜀文化的依恋之情,定性为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巴蜀之于杨慎,地方依恋之乡;杨慎对滇云文化有一个从认为是“瘴疠之乡”到不断熟悉、适应和接受的过程,作为一个“异乡人”向“局内人”的转变过程,滇云之于杨慎,地方认同之境。这是本论文的目标定位和创新意义所在。此外,还论及京师、巴蜀、滇云地域交游考。
【关键词】:地理文化 京师文化 巴蜀文化 滇云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7
  • 一、杨慎生平和贬谪诗词研究现状概述7-10
  • 二、论题研究内容、意义与方法10-11
  • 三、在文化地理学视域下京师、巴蜀、滇云三者文化圈层关系总论11-17
  • 第一章 杨慎贬谪诗词所蕴含的京师文化因子分析17-30
  • 第一节 欲笺心事向天公谪身未忘忧国志——地域京师之地方归属感17-24
  • 第二节 人间别久不成悲浮云游子话珍重——京师文化之民情论24-30
  • 第二章 杨慎贬谪诗词所蕴含的巴蜀文化因子分析30-44
  • 第一节 锦江春色来天地,谪人幽思无绝期——地域巴蜀之地方依恋感31-37
  • 第二节 再显巴蜀风骨韵,玉成升庵词话篇——巴蜀文化之民情论37-44
  • 第三章 杨慎贬谪诗词所蕴含的滇云文化因子分析44-77
  • 第一节 三十五年弃置身滇云过往倾耳听——杨慎贬谪滇云路线、风物和习俗44-62
  • 第二节 湖光山色寄我情 “并州故乡”倍亲切——地域滇云之地方认同感62-69
  • 第三节 滇云诸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滇云文化之民情伦69-77
  • 结论77-79
  • 参考文献79-8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82-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毅;;诗词创作中的联想[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4年02期

2 ;“中国梦”杯·诗词家志“圆您中华诗人梦”大中华之行暨诗词创作峰会征稿启事[J];中华诗词;2014年02期

3 ;中华诗词需要科学批评[J];中华诗词;2005年04期

4 武正国;无愧新时代 开拓新诗意——漫谈诗词创作体会[J];中华诗词;2005年04期

5 ;胡锦涛主席关心诗词创作[J];中华诗词;2005年12期

6 淑文;;顶天立地数儿郎——读梁士才诗词有感[J];长白山诗词;2005年05期

7 张阳松;;提高诗词质量刍议[J];东坡赤壁诗词;2007年02期

8 本刊编辑部;;有问必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2007年11期

9 刘长江;毛振永;;中国庐山石门涧诗词创作联谊会[J];诗词月刊;2007年10期

10 ;“星光杯”第四届全国中华诗词大赛紧急征稿启事[J];中华诗词;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西林;;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振兴中华诗词事业——在贵州省诗词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A];贵州省诗词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会刊[C];2004年

2 ;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贵州省诗词学会关于贵州省创建“诗词之乡”、“诗词校园”试行办法的通知[A];贵州省楹联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贵州省诗词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会刊[C];2005年

3 袁林;;提高诗词质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四川省诗词学会诗艺研讨会发言选登[C];2007年

4 刘梦芙;;安徽百年诗词综述[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贵州省诗词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纪要[A];贵州省诗词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会刊[C];2004年

6 ;贵州省诗词学会章程[A];贵州省诗词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会刊[C];2004年

7 ;贵州省诗词学会2004年工作总结暨2005年工作计划[A];贵州省楹联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贵州省诗词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会刊[C];2005年

8 黄润蓬;;努力做好《贵州诗词》的编辑工作[A];贵州省楹联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贵州省诗词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会刊[C];2005年

9 刘文涛;;我与诗词[A];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老有所为”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石晓奇;;在中原文化熏陶下的Pp玉立及其诗词创作[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卫;商洛诗词创作座谈会召开[N];商洛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杨t,

本文编号:451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451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e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