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事典的生成

发布时间:2017-06-15 06:08

  本文关键词:事典的生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事典指的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但并非所有引用的古代故事都能称为事典。事典首先要具备故事性,这是区别语典的最大特征。其次事典的典面①需足够的凝练,这是典源发展为事典的必需条件之一。最后事典还需具备一定的熟知性,事典是在逐渐为人熟知的过程中生成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事典的生成进行分析探究。第一,本文选取《文选》②作为探讨事典生成的标本,并对其进行了事典施用的调查分析。首先是对唐前事典施用的时段分布的分析,分为晚周、两汉、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段探究,分析了事典的生成在这三个时段的发展和变化。其次是对唐前事典施用的文体分布的分析,分为赋体、散文、骈文、诗歌四种文体进行探究,事典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有较大差别。最后是对唐前事典施用的典源分布的分析,从史传文学和诸子散文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二,本文对事典生成的演进理路进行了一番探究,分为晚周用事之物类相从、两汉用事之义类相聚和六朝用事之心物交感三个方面。事典在晚周时期同类相感原理影响下,以物类相从为思维方式,寻求到发生及发展的理据。两汉时期,事典在气类相感原理的影响下,形成了义类相聚的特性,即多个同类事典聚集形成一个表义单元。而魏晋之后,形成了物类相感原理,该原理所产生的物性自得、心物交感机制对事典的最终生成产生了质的推进。总之,事典乃是随着同类相感、气类相感和物类相感三个原理不断递进而逐渐生成的。第三,事典的生成具有三个基本形态特征,即熟知性、凝练性和灵活性。事典是在多次被人使用的过程中生成的,因此事典在生成的过程及生成之后都具备了一定的熟知性。而事典从其典源发展至事典,形成典故词语③,还需经过一定的凝练、浓缩,因此又具备一定的凝练性。事典的灵活性表现于事典生成的整个过程,一典多源及一源多典的现象展现了事典生成过程的灵活性,而事典生成后的运用技巧也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事典的生成有着重大的文学史意义,它的研究不单揭示了事典的演化特点及规律,还为文学史上诸如诗歌演进史、小说演进史等具有互通之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的构建增添一砖一瓦。
【关键词】:事典 典源 演进理路 形态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20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11-13
  • 二、事典定名及定义13-18
  • 三、相关文献之评析18-20
  • 第一章 事典施用的调查分析——以《文选》为标本20-40
  • 第一节 唐前事典施用的时段分布20-29
  • 第二节 唐前事典施用的文体分布29-35
  • 第三节 唐前事典施用的典源分布35-40
  • 第二章 事典生成的演进理路40-61
  • 第一节 晚周用事之物类相从40-47
  • 第二节 两汉用事之义类相聚47-53
  • 第三节 六朝用事之心物交感53-61
  • 第三章 事典生成的形态特征61-71
  • 第一节 事典的熟知性61-64
  • 第二节 事典的凝练性64-67
  • 第三节 事典的灵活性67-71
  • 结语71-74
  • 附录一74-241
  • 附录二241-245
  • 参考文献245-251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251-252
  • 致谢2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管锡华;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2 管宗昌;;《吕氏春秋》对浓缩型历史典故的运用及其文学意义[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3 李景新;谈两种特殊的合典[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4 亓文香;;略论汉语典故词语折射出的中国文化内涵[J];人文杂志;2012年04期

5 杨薇;论成语与典故的异同[J];语文研究;2003年04期

6 唐子恒;;论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事典的生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451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3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