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陈师遒诗歌接受及逸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8 16:01

  本文关键词:陈师遒诗歌接受及逸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陈师道,江西诗派重要诗人,著有《后山居士文集》、《后山诗话》、《后山丛谈》,以诗歌成就最高,其诗风枯淡瘦硬,作诗好苦吟,讲究炼字、用韵、使事用典等等,学界对其研究已经达到比较全面的地步,但仍有可补之处,比如诗歌的接受情况,前人要么进行资料汇编,但并没有进行分类研究,且还有遗漏的材料;要么放置整个江西诗派之中进行研究,从而导致陈师道个人特色被淹没。又如关于陈师道的逸诗,虽然具体提出是在清朝,但其集子变化从宋代就开始,且宋代是变化最大的时期,历经元、明、清几代,学者少有对逸诗进行专门研究,包括它们版本、成因、内容、特色、价值等。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故本文上编从后代评论方面对陈师道诗歌的接受进行梳理研究,并对主要评论进行评述;下编着重对逸诗进行研究,第一章梳理逸诗历代版本,包括逸诗的数量、篇目、编次、排卷的变化,陈师道诗歌集子从宋代开始就发生重大变化,《文集》增入二百一十二首逸诗。元代集子缺失,无法研究。明代逸诗增、减数量逐渐减少,清、民国渐趋稳定。第二章探究逸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陈师道一生创作严格,弃诗多,而世面流传其诗歌的数量多、集子种类多,后人逐渐增入;二是陈师道诗歌两次焚毁,导致诗歌底本数量减少,而后世增补入;三是魏衍未收、魏衍收而任渊未注的诗歌沦为了逸诗。第三章为考证,结合附录,对逸诗的创作时间、真伪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第四章为逸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五章介绍逸诗的价值,结合附录补充了几条《年谱》未载的师道行谊。文末附有陈师道逸诗系年。
【关键词】:陈师道 诗歌 接受 逸诗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7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8
  • 1.2 国内现状分析8-15
  • 1.3 国外研究15-17
  • 上编:诗歌接受篇17-46
  • 2.1 陈师道诗歌在南宋的接受情况17-29
  • 2.2 陈师道诗歌在元代的接受情况29-32
  • 2.3 陈师道诗歌在明代的接受情况32-38
  • 2.4 陈师道诗歌在清代的接受情况38-46
  • 下编:逸诗篇46-67
  • 3.1 陈师道逸诗的版本情况46-51
  • 3.2 逸诗产生的原因51-54
  • 3.3 逸诗的考证54-56
  • 3.4 逸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56-65
  • 3.5 逸诗的价值所在65-67
  • 结语67-69
  • 附录69-85
  • 参考文献85-91
  • 后记91-9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宁;;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师道研究综述[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李最欣;陈师道“闭门觅句”辨[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S1期

3 龙延;杜甫与黄庭坚[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4 邹菁;;陈师道研究成果再梳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杨胜宽;陈师道与苏轼交谊考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阮堂明;;“后山体”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马金科;;朝鲜古代诗人对陈师道诗学的接受与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本文关键词:陈师遒诗歌接受及逸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9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459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6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