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民国文学史传中的“甲寅派”

发布时间:2017-06-20 01:03

  本文关键词:民国文学史传中的“甲寅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章士钊一生三办《甲寅》,评议时政、申明主张,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周围也一度形成趋向一致、相互呼应的思想、言论派别,即“甲寅派”。由于和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的复杂关系,“甲寅派”亦进入了中国新(现代)文学史的知识谱系。处在“王纲解纽”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中,民国时期文学史对“甲寅派”的阅读和书写都是多元的,在众声喧哗之中保留了原初状态的文学史“甲寅派”书写面貌。本文通过全面考察民国时期文学史传中涉及“甲寅派”书写的文学史著作,梳理出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甲寅派”及章士钊的书写样态。 正文以四部分梳理民国时期文学史传中的“甲寅派”:从历史现场出发,到新文学支持者笔下的“甲寅派”,再到论友笔下的“甲寅派”,再到左翼文学史家的书写——“甲寅派”文学-政治一元同构的开端。 第一章回到《甲寅》月刊、《甲寅》周刊的历史现场,寻绎文学史丰富细节中的“甲寅派”诸多侧面,论证章士钊一贯的“论政”大于“作文”的倾向,以及调和折衷的姿态。以此为起点打通“从现场到史书”的脉络。 第二章主要关注民国早期新文学支持者撰写的文学史。胡适最早将“甲寅派”纳入文学进化的叙事链条,用来指称《甲寅》月刊承载的政论文派。随后的陈子展、王丰园、伍启元等史家将《甲寅》月刊、《甲寅》周刊一并纳入视野,“甲寅派”开始被分出前、后,在文学史的叙事情节中扮演一正一反的角色。 第三章主要关注同情章士钊及《甲寅》周刊的史家是如何书写“甲寅派”的。有代表性的史家是钱基博和王森然,他们把章士钊其文与其人相结合,进行了全面、立体的呈现。 第四章主要考察阿英、郑振铎、李何林等左翼史家对“甲寅派”的书写,以及对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学史书写“甲寅派”的影响。在他们笔下,“甲寅派”逐步疏离了来自历史现场的丰富性,曾经产生进步意义的《甲寅》月刊不再被提及,对《甲寅》周刊的政治化阐释成为“甲寅派”文学、政治一体化建构的开端。
【关键词】:民国时期 新文学史 甲寅派 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0
  • 第一章 历史现场的“甲寅派”10-19
  • 一、 “论政”大于“作文”10-15
  • 二、 调和折衷的姿态15-19
  • 第二章 新文学支持者建构的“甲寅派”19-28
  • 一、 “甲寅派”初次入史19-22
  • 二、 “甲寅派”的前后与正反22-26
  • 三、 章士钊的小说创作入史26-28
  • 第三章 “甲寅”支持者笔下的“甲寅派”28-35
  • 一、 钱基博笔下的“甲寅派”28-32
  • 二、 王森然笔下的“甲寅派”32-35
  • 第四章 “甲寅派”文学-政治同构的开端35-43
  • 一、 后“甲寅派”的强化35-37
  • 二、 《中国新文学大系》中的“甲寅派”37-40
  • 三、 阶级论阐释下的“甲寅派”40-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玳玫;;1933—1935年:新文学史料汇编热中的“阿英框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05期

2 旷新年;;文学史视阈的转换——论1950、1980和1990年代的文学史叙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01期

3 岳谦厚;李卫平;;“五四”之后到大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7期

4 杜心源;;文学史:文类、叙事和历史语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宇文所安;;史中有史(下)——从编辑《剑桥中国文学史》谈起[J];读书;2008年06期

7 宇文所安;;史中有史(上) 从编辑《剑桥中国文学史》谈起[J];读书;2008年05期

8 郭双林;;前后“甲寅派”考[J];近代史研究;2008年03期

9 童龙超;黄秀蓉;;“甲寅派”考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06期

10 姜弘;;综贯百家 洞流索源——重读钱基博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J];书屋;2007年12期


  本文关键词:民国文学史传中的“甲寅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4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464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0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