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鸳鸯蝴蝶派与现代都市民间文化

发布时间:2017-06-25 05:20

  本文关键词:鸳鸯蝴蝶派与现代都市民间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或民国旧派,是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流派。长期以来,鸳蝴派因通俗文学的身份而不被重视,甚至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而遭到批判。其实鸳蝴派是历史转折期的产物,它的存在具有重大意义,既承继传统古典小说,又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形成独特的鸳蝴风格,甚至对稍后出现的海派文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从传统到鸳蝴派再到海派,这其中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本文试图顺着这条脉络来探讨鸳蝴派的文学价值及存在意义。本文主要从都市民间的角度对鸳鸯蝴蝶派文人及其作品做出阐释,探讨同为知识分子的鸳蝴派在做出不同于五四知识精英的立场选择后如何融入及表现都市民间。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主要阐释选题的依据及意义,正文第一部分主要对鸳鸯蝴蝶派与都市民间的关系进行溯源,分析都市民间文化呈现出的固有传统记忆与现代新兴文化相融合的特征,之后阐释鸳蝴派不同于五四精英的民间立场,并分析鸳蝴文人与都市民间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从鸳蝴派文学作品着手分析鸳蝴派笔下的都市民间文化形态,包括都市日常书写中反映的都市民间日常文化形态,和移民都市漫游的书写中体现的移民文化现象,同时还包括现代商业刺激下鸳蝴派对市民欲望的迎合,对市民欲望中的现代因子的发掘。第三部分将鸳蝴派置于总体的历史框架中,通过与传统文学、五四文学及海派文学的比较对鸳蝴派的都市民间书写作出总结性阐释与评价。首先分析鸳蝴派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改良,在此基础上从创作思想与手法上将鸳蝴派与五四新文学相比较,发掘其旧酒换新瓶的温和改良特性。在最后一节将鸳蝴派放入整个海派文学的框架中,分析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对鸳蝴派都市民间书写的继承与超越。在肯定鸳蝴派的历史价值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以及海派对鸳蝴派不足的弥补。结语主要阐释鸳蝴派在通俗文学史上的意义,并对包括鸳蝴派在内的通俗文学的存在价值作出评判。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 都市民间 海派 通俗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4
  • 第一章 鸳鸯蝴蝶派与都市民间的关系溯源14-24
  • 第一节 所谓“都市民间”14-16
  • 第二节 庙堂之下尚有民间16-20
  • 第三节 鸳鸯蝴蝶派与都市民间的对话20-24
  • 第二章 鸳鸯蝴蝶派笔下的现代都市民间文化形态24-38
  • 第一节 日常意识主导下的“小日子”模式24-29
  • 第二节 移民的都市漫游29-32
  • 第三节 都市人的白日梦:欲望书写32-38
  • 第三章 鸳鸯蝴蝶派对都市民间的贡献及其历史意义38-50
  • 第一节 鸳鸯蝴蝶:温和改良派38-42
  • 第二节“都市人”浮出水面:海派对鸳鸯蝴蝶派的继承与超越42-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后记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义贵;重评鸳鸯蝴蝶派电影的历史地位[J];电影艺术;2000年05期

2 方忠;鸳鸯蝴蝶派研究述略[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3 杨惠敏,崔东来;论鸳鸯蝴蝶派[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艾华;鸳鸯蝴蝶派二题[J];滁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5 彭彩云;正视鸳鸯蝴蝶派的历史地位及影响[J];云梦学刊;2001年03期

6 刚欣;另一种角度看鸳鸯蝴蝶派[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徐朝友;鸳鸯蝴蝶派对柯南道尔小说女性形象的移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白世星;审视“鸳鸯蝴蝶派”[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9 陈果;守旧文学与现代性遭遇之后——谈鸳鸯蝴蝶派的内在矛盾[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石娟;;对鸳鸯蝴蝶派合理趣味的再认识[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晓霞;;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及其意义[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2 石志浩;;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遮蔽在历史深处的“鸳鸯蝴蝶派”[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苏州大学文学院 范伯群;“上海学”史家重新评价鸳鸯蝴蝶派[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袁良骏;给“两个翅膀论”泼点冷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罗岗;“摩登”的内与外:如何重新想象“上海”[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葛洪才;通俗应“多元”而生[N];中国改革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葛洪才;舌战俗与雅[N];中国改革报;2003年

7 李秋生;作家也有泡沫[N];学习时报;2012年

8 ;我看上海浮生[N];文学报;2002年

9 记者 吴波;风流才子张恨水:不仅仅是“鸳鸯蝴蝶”[N];广州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莹;现代传媒视野下的鸳鸯蝴蝶派[D];南昌大学;2009年

2 刘佳;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D];苏州大学;2008年

3 肖渝;鸳鸯蝴蝶派评价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海燕;五四新文学论争语境中的鸳鸯蝴蝶派文化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张华艳;鸳鸯蝴蝶派的审美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季宵瑶;“鸳鸯蝴蝶派”之再考察:1920年代上海文人交游网络[D];复旦大学;2008年

7 黄谦;人性的觉醒与局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胡泊;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苏州大学;2008年

9 蒋e,

本文编号:480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480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a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