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自然环境的非线性建筑适宜性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16:04

  本文关键词:基于自然环境的非线性建筑适宜性设计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代非线性建筑进入了迅速的发展时期,大量的建筑设计从图纸走向现实,从模型走入实践。在建筑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建筑师面对外部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变迁性,适宜性的设计方法与思维模式,为非线性建筑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针对当前非线性建筑的发展与实践现状,从适宜性的角度探讨非线性建筑设计中所需应对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筑无法脱离它的所处地域而存在,其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在探讨适宜性时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与实践时,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条件;社会需求、当地建造技术水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等,本文将着重探讨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的自然环境适宜性策略。特定的自然环境,诸如其中的气候、地理以及其他环境特性,可以塑造人的生活方式,塑造特定的文化,也会塑造身处其中的建筑。在建筑设计建造活动中,有一条发展脉络,其重要性长期以来被低估了——即自然的“设计”,自然的“选择”。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要素、自然资源等等。针对此点,一方面,要求建筑师在方案设计时,基于现有地理环境进行设计,顺应地形,对话自然景观;回应气候条件,合理分析利用,以参数化的设计逻辑与方式,合理考虑建筑形体。另一方面,要求建筑师在建筑实现时,关注建筑物质性层面的适宜性体现,而在自然环境下,具体表现为,以自然材料为建筑生产活动基础,以及其在非线性数字技术下的创新应用。在非线性建筑发展迅速的今天,从德勒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重新审视非线性建筑美学,探求其相对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发展。本文分别从对于非线性建筑相对自然环境适宜性设计的基本解析、尊重自然地理与回应气候条件的适宜性设计策略、基于自然材料的建筑物质性的适宜性体现这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的研究,作为非线性建筑适宜性理论研究与策略探讨的一部分,在非线性建筑设计与实现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线性建筑 自然环境 适宜性 参数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0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选题背景10-14
  • 1.2.1 非线性建筑发展现状10-13
  • 1.2.2 建筑适宜性理论的相关思想发展及应用13-14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4-15
  • 1.4 研究对象界定与方法15-18
  • 1.4.1 名词释义15-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1.5 论文结构与体系框架18-19
  • 1.6 文献综述19-21
  • 1.6.1 理论著作19
  • 1.6.2 高校论文19
  • 1.6.3 会议论文19-20
  • 1.6.4 期刊杂志20-21
  • 第二章 非线性建筑自然环境适宜性设计的基本解析21-33
  • 2.1 非线性建筑适宜性设计的迫切需要21-24
  • 2.1.1 非线性建筑的蓬勃发展21-23
  • 2.1.2 非线性建筑实践中遭遇的问题23-24
  • 2.2 非线性建筑的起源与数字化发展24-28
  • 2.2.1 建筑自治理论的发展24-25
  • 2.2.2 非线性建筑学的理论与实践开端25-27
  • 2.2.3 非线性数字建筑的多元发展27-28
  • 2.3 非线性建筑的自然环境适宜性解读28-30
  • 2.3.1 基于自然环境的非线性建筑适宜性分析的理论依据29
  • 2.3.2 基于自然环境的适宜性设计策略29-30
  • 2.4 基于“自然地理”的适宜性设计策略30
  • 2.5 基于“气候条件”的适宜性设计策略30-31
  • 2.6 基于自然材料的建筑物质性的适宜性体现31-33
  • 第三章 尊重自然地理的适宜性设计策略33-41
  • 3.1 适宜性设计原则中的自然地理要素33
  • 3.2 地形风物的参数量化33-36
  • 3.2.1 地形地貌的回应与模仿33-35
  • 3.2.2 地理要素的提炼与重构35-36
  • 3.3 自然景观的融合与回应36-38
  • 3.3.1 建筑非线性形态与自然景观的融合36-37
  • 3.3.2 非线性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引入与渗透37-38
  • 3.4 实例研究:温岭博物馆设计中的自然地理适宜性策略38-39
  • 3.4.1 温岭博物馆项目概况38
  • 3.4.2 石夫人山下的顽石——非线性建筑语言对地形风物的回应38-39
  • 3.4.3 一山一石一带水——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对话39
  • 3.5 本章小结39-41
  • 第四章 回应气候条件的适宜性设计策略41-47
  • 4.1 适宜性设计原则中的气候要素41-42
  • 4.1.1 地域气候赋予建筑以特质41
  • 4.1.2 非线性建筑中的气候适宜性设计思路41-42
  • 4.2 关注气候要素的非线性建筑形态生成方法42-44
  • 4.2.1 气候要素的细化归纳42
  • 4.2.2 构建建筑形态的生成逻辑42
  • 4.2.3 建筑形态生成的软件支持42-43
  • 4.2.4 建筑形态的进一步筛选与深化43-44
  • 4.3 调节气候条件的非线性建筑表皮设计44-45
  • 4.3.1 基于气候环境模拟的参数化表皮设计44
  • 4.3.2 表皮材料对于气候的适宜性响应44-45
  • 4.4 本章小结45-47
  • 第五章 基于自然材料的建筑物质性的适宜性体现47-57
  • 5.1 自然材料的参数化演绎47-49
  • 5.2 传统营造智慧的数字转化49-53
  • 5.2.1 营造技艺的今日优化50-52
  • 5.2.2 建造思维的继承延续52-53
  • 5.3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材料建造53-55
  • 5.3.1 数字加工方式引导下的材料变革53-54
  • 5.3.2 数字建造方式影响下的材料新态54-55
  • 5.4 本章小结55-57
  • 结语57-59
  • 致谢59-61
  • 参考文献61-63
  • 作者简介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玉琪;浅议传统、传统建筑和地区建筑[J];安徽建筑;2003年01期

2 戴念慈;在中国传统建筑及园林学术会议上的讲话 建筑传统的精神实质(开幕式上) 中国建筑传统的生命力何在(讨论会上)[J];建筑学报;1991年02期

3 林锦辉;中国建筑传统与现代建筑[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4 魏大中;建筑传统与时代的融合──西藏大厦创作回顾[J];建筑学报;1998年07期

5 阳静,贾强;中国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论建筑的矛盾性、复杂性与中庸之道[J];中外建筑;2000年05期

6 王昀;音乐中的数和建筑中的数——为揭示隐藏在一张乐谱中的5个建筑而作的理念分析[J];华中建筑;2002年03期

7 王贵祥;两难中的北京新建筑[J];装饰;2002年05期

8 刘阳;构建体现传统、有地域特点的现代建筑文化[J];南方建筑;2003年02期

9 邹惠萍;建筑的传统继承与现代化关系初探[J];山西建筑;2005年13期

10 苔瑞·伯尼斯;更新换代-保护我们城市的建筑传统[J];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东;;建筑更新的观点与方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锐;张大玉;;浅议全球化进程中的建筑趋同[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先逵;;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4 孙皓;张永强;;传统—现代—建筑[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2008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先逵;;巴蜀建筑文化品格与地域特色[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罗哲文;;哪些古建筑需要保护——选择保存古建筑的条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二辑)[C];1981年

7 蔡镇钰;;世纪之交建筑随想[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郭维钧;;建筑由智能化到数字化[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9 杨鑫;张琦;;意大利南部特鲁利建筑文化与建造技艺的发展与更新[A];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C];2012年

10 聂向东;;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从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等工程设计谈起[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敏邋陈琳;建筑与其缔造的政治话语[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汤璇 实习生 王游婧;取传统文化之精髓 应现代建筑之需求[N];广东建设报;2007年

3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李行;“建筑是艺术”吗?[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李行;建筑二律——地点律[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千姿百态的竹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查玮;在现代建筑中找寻传统印记[N];中国环境报;2004年

7 伯克;重拾现代精神 再释建筑自由[N];中华建筑报;2009年

8 记者 王尚锋 见习记者 陈波;张锦秋院士在我市作“和谐建筑”专题讲座[N];商洛日报;2012年

9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张锦秋;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N];中国建设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杨赛 刘维维;中国传统建筑:现代社会中的古典意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2 赵慧宁;建筑环境与人文意识[D];东南大学;2005年

3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赵劲松;建筑的原创与概念的更新[D];天津大学;2005年

5 王绍森;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D];天津大学;2004年

7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清华大学;2006年

8 耿虹;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朱力;新中国现代民族建筑之路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10 王晓;表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建筑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翔民;养生农庄建筑的地域性表达[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东海;建构视野下沙溪古镇工匠技艺与材料表达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姜川;基于类型学理论的廊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子杰;建筑与家具的空间协同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任仕新;基于风景建筑环境设计策略的材料呈现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徐睿;生土材料在现代语境中的诠释[D];南京大学;2014年

7 张瑞琴;生土建筑现场调查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

8 谢芮;冀南建筑原型与绿色技术的结合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9 尚海超;传统建构在现代建筑语境下的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10 徐e,

本文编号:272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72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c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