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12:05

  本文关键词: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特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社会以来,经济快速发展,都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空气、水、土壤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的进行环境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刘先平先生即是这样一位关注生态发展的大自然文学作家。刘先平的横空出世,延续了文学作品书写自然的传统,并转变了传统文学描写中自然的弱势地位。他以自身的经历为创作起点,转而投身大自然文学创作,自觉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与自然的未来,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来阐述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创作价值。分析其作品在思想,艺术以及文化价值上对大自然文学的影响。引言部分主要是阐述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的险恶的生存环境,并由此引入描写如今大自然环境的文学作品。从整体上介绍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开始和发展,分析其大自然文学的作品的独特之处。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思想特色。西方的生态文学是在生态学的系统观念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观念下的生态文学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的状况。他们从理性的、冷峻的角度,把生态文学问题化,以问题意识寻求解决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中,鲜有直接的批判性文字。这样特殊的描写方式,我们能够从刘先平的作品中,清晰的看到作者想表达和呼吁的思想观念。第一节是自觉的家园意识。刘先平的作品,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出其自觉的家园意识;第二节是生态预警思想。刘先平吸收了古代先哲“天人合一”的观点,面对现实的生态问题,提出要早预防早保护,体现作者生态预警的思想。第三节是生态理想诉求。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刘先平提出要树立生态道德,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其笔下濒危动植物生存状况表达了他的生态理想诉求。第四节是生态理论建设。描写了保护动植物的各类人物的实际行动,表达作者为缓和人与自然矛盾所做的实际努力。第二章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艺术特色。刘先平的作品,既受到成年读者的喜爱,更有一大批青少年的读者,这与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息息相关。他的作品,既有独特的文体形式,又有丰富的开创性新题材。第一节是独特的文体,刘先平的创作吸收了古典文学的形式,也借鉴了儿童文学表达形式,作品既有故事性很强的长篇故事,也有探险纪实的散文。第二节是多种语言风格。既有生动活泼的语言,也有沉稳朴实的描绘。第三节是丰富的动物形象。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动物形象。第四节是儿童视角,刘先平的作品有很多“儿童”,无论是保有童心的成人还是各种儿童形象,刘先平都赋予他们儿童的思维和性格。刘先平的作品还有大量的以儿童视角来描写的可爱的大自然世界。第三章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社会价值。刘先平是大自然文学作家中少有的倾其所有坚持大自然文学创作的作家。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促进了整个大自然文学的发展,也奠定了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第一节是丰富的民俗知识。刘先平作品的社会价值首先在于其带给我们丰富的民俗知识,介绍了很多地方的生活习俗。第二节是开启了大自然文学新时代。刘先平的创作使中国大自然文学进入新的阶段,并且影响了很多作家加入到大自然文学创作中来。第三节是广泛传播生态道德思想。通过作品中的一个个人物、动物形象让生态道德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最后是结语,阐述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大自然文学的旗帜和标杆。
【关键词】:刘先平 大自然文学 思想特色 艺术特色 社会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第一章 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思想特色12-25
  • 第一节 自觉的家园意识13-18
  • 第二节 生态预警的思想18-20
  • 第三节 生态理想诉求20-23
  • 第四节 生态理论建设23-25
  • 第二章 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艺术特色25-33
  • 第一节 独特的文体25-27
  • 第二节 多种语言风格27-30
  • 第三节 丰富的动物形象30-31
  • 第四节 独特的儿童视角31-33
  • 第三章 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社会价值33-40
  • 第一节 丰富的民俗学知识33-35
  • 第二节 开启大自然文学新时代35-37
  • 第三节 大自然文学的广泛传播37-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翔;克服文学创作的软肋[J];群众;2004年08期

2 郑艳林;;想象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读《闭目聆听》[J];写作;2006年05期

3 张秀岩;;谈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4 李莉;;促进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发展对策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杨明;;如何保持群众文学创作的正确方向[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5期

6 ;请您争鸣:“文学创作须有生活”是不是正确命题?[J];思维与智慧;1995年01期

7 杨秀君;因果颠倒,句意不明——“文学创作须有生活”之误[J];思维与智慧;1995年05期

8 白长青;;辽宁文学:你何时走出困境[J];艺术广角;1995年06期

9 陈文博 ,丛怀光;文学创作浅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8年Z2期

10 史娟;“首届墨人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召开[J];九江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仁琮;;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贺敬之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3 蒋红梅;;试论文学创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志忠;;也谈“当前文学创作症候”之根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5 胡长斌;;“被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学术写作[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久辛;;不能忘却文学的庄严目标——对雷达先生《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的薄续[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7 汪守德;;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几组关键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4)[C];2012年

8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9 童庆炳;;文学创作的审美意义[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10 王长缨;;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哲学透视[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峰;进入文学创作的资金[N];辽宁日报;2007年

2 文新;文学创作研修生班开学[N];文艺报;2007年

3 千麦;保险文学创作何时走出蛮荒[N];中国保险报;2008年

4 记者 咏梅;全区文学创作培训班开班[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5 本报记者 孙军;重视培养文学创作人才[N];焦作日报;2009年

6 贾鸣;文学创作离不开理性主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记者 郁鑫鹏;推动文学创作向更高层次迈进[N];江西日报;2009年

8 陈兴云;简说文学创作的“责任”[N];文学报;2010年

9 市政府办公厅政策研究处 黄承贵;繁荣南京文学创作,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N];南京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文亭;江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成立[N];江西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丽敏;俞樾文学创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任丽青;“十七年”时期上海的工人文学创作[D];上海大学;2007年

3 陈留生;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及其文学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大恒;江淹文学创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罗长青;过渡时期的创作诉求[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路鹏;张笑天影视剧文学创作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孙肖骅;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D];西南大学;2015年

3 徐星星;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蔡培青;《红楼梦》中雅集及其文学创作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楠;阿昌族作家罗汉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夏先明;东晋风流与王羲之文学创作[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易相鸥;“重复”与“改写”[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余;江苏新世纪县乡基层文学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陈洁;施玮的文学创作与圣经[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卓玛次仁;论当代藏族女作家创作[D];西藏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特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54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4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