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还原主义”理论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发布时间:2017-05-17 08:08

  本文关键词:基于“还原主义”理论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以传统街区景观改造设计为研究着力点,运用符号学中“还原主义”理论的思维方式重新解读传统街区景观,以“还原主义”理论为基底归纳总结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改造设计理论框架,探究传统街区景观改造的设计分析并引发设计思考,以创造富有文脉特色的传统街区景观视觉环境。从能指、所指、意指三个层面对传统街区景观、空间设计、文化传播系统等进行分析:在能指层面,探讨了传统街区符号的表达面,即整个传统街区的形式、风格、文脉,为符号研究的可见部分;在所指层面,探讨了传统街区符号的内容面,即整个传统街区所表达的意义,给受众即游者传达的心理表象以及街区可言的传播效果;在意指层面,探讨了传统街区符号意义的产生过程即还原过程,这是整个传统街区符号的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的表现过程,却也是常常被忽略的一个符号还原过程。将“还原主义”的设计理论应用到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景观改造的分析和设计中,实践检验理论的可行性。通过探究能指、所指、意指三个层面对传统街区景观改造的分析,进一步探研传统街区的构成及其街道的深层结构层次,明确了“还原主义”理论在传统街区改造设计中的理论应用和表现手法,并提出“还原主义”理论运用的一般原则来透析出街区的历史文脉信息和传承保护传统街区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还原主义 传统街区 景观改造 五店市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4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1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11-12
  • 1.2.1 符号学中“还原主义”理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11
  • 1.2.2 我国“还原主义”理论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 1.3.1 研究目的12
  • 1.3.2 研究意义12
  •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12-13
  • 1.4.1 研究方法12-13
  • 1.4.2 论文研究框架13
  • 1.5 “还原主义”理论研究分析总结13-17
  • 1.5.1 相关概念13-15
  • 1.5.2 传统街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呈现的“还原主义”理论15-17
  • 1.6 国内外相关案例的资料分析与综述17-21
  • 1.6.1 上海田子坊历史街区整治规划17
  • 1.6.2 四川宽窄巷传统街区整治规划17-18
  • 1.6.3 “上海新天地”里弄改造规划18-19
  • 1.6.4 日本川越市传统街区保护性开发19-20
  • 1.6.5 伯明翰的Soho House传统街区改造规划20
  • 1.6.6 新加坡唐人街规划20-21
  • 1.6.7 案例小结21
  • 2 解析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景观改造设计构思21-34
  • 2.1 区位分析21-26
  • 2.1.1 基地地理区位22
  • 2.1.2 现状分析22-23
  • 2.1.3 上位规划解读23-24
  • 2.1.4 基地商业环境分析24
  • 2.1.5 周边用地性质分析24-25
  • 2.1.6 五店市地域文化分析25-26
  • 2.2 “还原主义”理论对于五店市传统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应用分析26-31
  • 2.2.1 文化还原分析28-29
  • 2.2.2 建筑还原分析29-31
  • 2.2.3 生活景象还原分析31
  • 2.3 基于“还原主义”理论的设计原则31-33
  • 2.3.1 能指与所指间的相互契合31-32
  • 2.3.2 对“还原”过程的符号编译32
  • 2.3.3 整体性原则32
  • 2.3.4 还原过程中的意指可达性32-33
  • 2.4 设计依据33
  • 2.5 设计目标33-34
  • 3 基于“还原主义”理论的五店市传统街区景观改造设计方案34-64
  • 3.1 基于“还原主义”理论的总体设计34-43
  • 3.1.1 设计范围34-35
  • 3.1.2 设计主题35-36
  • 3.1.3 总体设计36-43
  • 3.2 分区设计43-55
  • 3.2.1 休闲娱乐区各个节点设计43-48
  • 3.2.2 民俗生活体验区节点设计48-51
  • 3.2.3 东南面主要入口广场设计51-52
  • 3.2.4 闽商文化区节点设计52-54
  • 3.2.5 西面次要入口广场设计54-55
  • 3.2.6 方案剖面图55
  • 3.3 专项设计55-64
  • 3.3.1 夜景灯光设计55-58
  • 3.3.2 植物种植设计58
  • 3.3.3 铺装设计58-60
  • 3.3.4 完善标识系统60-63
  • 3.3.5 景观雕塑设计63-64
  • 4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68
  • 附录 附图68-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道明;我国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浅析[J];安徽建筑;2005年03期

2 贾尚宏;;三河镇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古建特色分析[J];小城镇建设;2006年01期

3 王向阳;胡文丽;李斐;;从失落的传统街区看南昌万寿宫文化传承危机[J];山西建筑;2009年33期

4 陈立;;传统街区生存因素探析[J];山西建筑;2011年25期

5 单德启,范霄鹏;网络内外的传统街区——文化整体网络内外的价值评析[J];建筑学报;2001年09期

6 邓蜀阳,叶红;传统街区的空间场所营造[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刘伟;郑凯;;关注历史传统街区中的“弱势群体”[J];南方建筑;2005年06期

8 杨敏;李超;;杭州湖滨传统街区改造探究[J];华中建筑;2007年04期

9 张献梅;;开封传统街区的保护现状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02期

10 朱雪梅;程建军;;传统街区改造复兴模式研究[J];南方建筑;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雪梅;程建军;;传统街区改造复兴模式研究[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年

2 贺从容;;传统街区内文化遗存的分级保护——以襄樊荆州北街的改造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王瑶;王健麟;;西安都城隍庙传统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邓巍;何依;;从“管理”走向“服务”的传统街区导则编制研究——以太原市南华门历史街区规划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晓;也谈城市传统街区的生态保护[N];中国文物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杨波;南宁投资100亿元改造市中心传统街区[N];广西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米祖明;昆明传统街区呼唤新生[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4 记者 王帆;昆明老街应在发展中保护[N];昆明日报;2007年

5 张松;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记者 彭斌;内沟河景观三年内大提升[N];泉州晚报;2013年

7 驻四川记者 干德明;注意保护文物传统街区 不得随意改变文管体制[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记者 王彬;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成立[N];济南日报;2014年

9 ;重庆抢救现存最大古会馆群[N];文汇报;2000年

10 习近平;《福州古厝》序[N];福建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紫莹;传统街区复兴中的多利益主体协调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郑国活;传统街巷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侯琪玮;城市传统街区更新改造项目中场所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周苗苗;基于“还原主义”理论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景观改造设计[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5 陈曦;陆衍型肌理特征的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6 杨如茵;浙江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及其生活文化的延续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樊婧怡;类型学视角下的关中村镇传统街区设计构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龙文韬;城市传统街区活力的复兴[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艳丰;昆明传统街区景观色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莉萍;北京传统街区环境色彩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还原主义”理论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72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3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