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当代绘画中的日常物形象在后工业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22-01-07 13:06
  日常物是具有普遍使用价值并被社会大众普遍使用的物质载体,正是因为日常物具有广泛的辨识度,使得他们的视觉形象具有唤起普遍共鸣的特质,并且能够反过来代表一定范围内的使用者的身份和群体社会文化特征。作为进行架上具象绘画创作的创作者,笔者将在本文中探讨我们目前所处的后工业社会的社会语境及其对当代具象绘画中出现的日常物形象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些日常物形象在绘画创作中所代表的具体文化意义等问题。后工业社会的进程带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方位变化,从而也必将影响当下的日常生活,给生活在当下的个体带来沉浸式的变化体验,这些变化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渗透到人的行为模式乃至思想结构之中。日常物作为进行日常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频繁出现在当代绘画作品中,因此重新审视绘画作品中的日常物形象就显得刻不容缓,通过表现日常可见物来进行具象绘画创作的艺术作品在社会语境的变化中也产生了相应的内涵和指涉变化,因为其表象下掩藏的文化意义和所蕴含的创作者个人的身份信息产生了衍进。本文将后工业社会的具体物质世界的变化与当代具象绘画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研究,阐述后工业时代对当代具象绘画的具体影响,并对当代艺术语境下运用日常物形象作为描绘对... 

【文章来源】: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当代绘画中的日常物形象在后工业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陈文波作品《产权》布面油画2003Figu2-1ChenWenBo"PropertyRight"Oilpantingoncanvas2003

托儿所,油画,布面


系,塑造了现代社会中的个体的社会人身份,因此,要把握人的异化,就必须把握日常生活的异化。而绘画中出现的日常物形象是日常生活的物质构成成分,它们产生于人的生产活动又回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物本身所携带的信息就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和把握。在英国艺术家贾斯廷·莫蒂默(JustinMortimer)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经常被安置在发生冲突的瞬间或容纳人类脆弱性的环境中。这些被艺术家营造的场景与现实存在的场所相较来说倾向于个人的心理空间的构筑,是“偏执的风景”(theparanoidlandscape)。在贾斯廷的作品《托儿所》(图2-3)中,巨大而又梦幻的紫色气球充斥着大面积的画面,在中景中以冷色调描绘了一张医用床,两种体现不同氛围的日常物并置在一幅作品中,将观看者的两种极端的感受进行碰撞,该图像表明分散和零碎的现实。这不仅仅是一种拼贴并置的创作方法,而是艺术家对当代世界的感知。理性的医学对于个体的渗透将人这一物种从“高级生物”的宝座中拉下来,而梦幻的气球又提示着观者在看似至臻完美的表象下潜藏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从图像研究的解释着手,我们从这一幅破碎的图像中揭示当代社会的信息过载的现状和碎片化造成的认知错位,而贾斯廷描绘的不稳定的动荡世界也传达出现代人对于社会对人的理性管理中潜藏的反人性的威胁和随时面临的剧变所产生的不安。图2-3贾斯廷·莫蒂默《托儿所》布面油画2001Figu2-3JustinMortimer“Crèche”Oiloncanvas2001

油画,布面,文化属性


了消费社会和时髦的都市生活的思考中,用诙谐而失真的人物形象与符号化的作为消费品的日常物进行穿插组合。在《小公主》中,香水、珍珠和金属项链环绕着人物,形成画面的形式感。艺术家选取的日常物有非常明确的消费指向,这些日常物都是被消费文化构建出的中产阶级“需求”,画面中对于日常物形象质感的高反光处理方式,恰恰符合了消费刺激的视觉侵占模式,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明确作品引申出对强大的消费机器的思考。《小公主》对于当代社会现实中人对于物质和金钱的盲目追求和目的性也就产生了图像性的讽刺。图2-2熊莉钧《小公主》布面油画2008Figu2-2XiongLiJun“littleprincess”OilPaintingonCanvas20082.3日常物形象与文化属性的内在联系属性一词的含义是特征、特点的意思,文化属性也就是文化的特征和特点。传统上来说,文化属性天然地具有地缘政治性,不同地区的文化因为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特质的不同而产生各自的面貌,自然因素包含一个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生物条件,如黄河流域的先民因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故而将河流作为自己的文化图腾,而青藏高原的先民则因游牧的生活方式而崇拜其敬畏的动物,如狼群和鹰,将其作为部族的神灵;人类社会的特质对文化属性的影响是基于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而成的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所带来的人为影响。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D]. 贺梦娟.上海师范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574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74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4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