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西园雅集”之争与中国美术史方法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9 08:02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艺术界有一次关于“西园雅集”的争论,争论源起于徐建融对美国学者梁庄爱论发表于60年代的文章《“西园雅集”和<西园雅集图>考》的批判。梁庄爱论的这篇文章1991年刊载在《朵云》杂志上以后,许多学者纷纷写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之间针锋相对,他们除了对“西园雅集”真伪的争论以外,同时也涉及到中西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争论。梁庄爱论认为除了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并没有其他北宋文献资料提供后人关于“西园雅集”的进一步讯息,甚至米芾的文章也是到明代才出现,而且南宋以来,对于“西园雅集”的举行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都有不同的说法,颇令人怀疑“西园雅集”的真实性。尽管有这么多专家学者对“西园雅集”进行了探讨,但是仍然未能解决“西园雅集”的真伪问题。因此,本文认为不妨换个角度,从“西园雅集”的产生、影响来看,或许可以说“西园雅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雅风流之盛未必尽在一时,很可能是李公麟、米芾等人综合王诜庭园中的多次雅集进行创作,继而出现了《西园雅集图》与《西园雅集图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我们不妨将“西园雅集”这一绘画母题看成...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方法的采用及理由
    1.2 资料的选取及处理
第2章 争论缘起
    2.1 “西园雅集”之争概述
    2.2 徐建融——中国传统学者的代表
    2.3 梁庄爱论——孺慕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
第3章 对“西园雅集”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
    3.1 “西园雅集”事件的历史真实性
        3.1.1 史料忽略对西园雅集的记载
        3.1.2 雅集举行的时间
        3.1.3 “西园”何在
        3.1.4 雅集的参与人员
    3.2 李公麟与《西园雅集图》
        3.2.1 李公麟是否绘制了《西园雅集图》
        3.2.2 《西园雅集图》的大量流行
    3.3 米芾和《西园雅集图记》
        3.3.1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真伪
        3.3.2 《西园雅集图记》与《述古堂记》的关系
    3.4 西园雅集和《西园雅集图》在中国画史上出现
        3.4.1 从邺都西园到西园雅集
        3.4.2 “西园雅集”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的家园
        3.4.3 后来的雅集对西园雅集形式的模仿
第4章 争论的实质是研究方法的不同
    4.1 不同的研究视角:以画像石为例
    4.2 对图像志的不同理解与运用
    4.3 “感觉经验”与中国文人绘画研究
    4.4 中西艺术精神之差异
        4.4.1 品味式的中国艺术
        4.4.2 解析式的西方艺术
    4.5 不同的学术传统
        4.5.1 影响徐建融的中国学术传统
            4.5.1.1 重考据、义理
            4.5.1.2 重感悟与心灵
        4.5.2 梁庄爱论的学术特点
            4.5.2.1 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4.5.2.2 内向观与外向观的结合
第5章 “西园雅集”之争的意义
    5.1 迟到的批判
    5.2 梁庄爱论的解读与误读
    5.3 徐建融观点的排他性
    5.4 西学东渐下的中国美术史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让我们设想[J]. 包华石.  读书. 2008(10)
[2]个案与专题——关于近三十年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 郎绍君.  美术观察. 2008(03)
[3]方法论研究:三十年来中国美术史学的一面镜子[J]. 万新华.  美术观察. 2008(03)
[4]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仇英款《西园雅集图》研究[J]. 杨新.  中国历史文物. 2008(02)
[5]兰亭雅集:影响与启示[J]. 朱以撒.  福建艺术. 2007(06)
[6]署“西园”印款瓷器之考辨[J]. 郑宏.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7(03)
[7]文人雅集题材绘画的历史展示[J]. 赵洪生.  美术观察. 2007(04)
[8]试论北宋中期“耆英会”[J]. 杨木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9]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J]. 巫鸿.  读书. 2006(08)
[10]乾嘉时期扬州文人雅集与戏曲繁盛[J]. 杨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本文编号:3596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96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d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