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基于视觉修辞的抗战图像国家认同建构及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29 03:10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震惊中外。面临国破家亡的特殊境况,传统的语言文字传达已不足以应对战时的紧迫形势,救亡图存的现实主义图像话语成为当时建构国家民族图景、完成战争政治动员的利器。在此期间,漫画、壁画、版画等图像话语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力量、高效便捷且易于接受的视觉宣传效果,在国人心理认知层面逐步完成了从抗战的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的建构。这些图像话语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在图像符号中植入家国等象征意义,唤起国人由表层情感到深度价值的国家认同感。这样的建构不仅仅局限在抗战期间,抗战胜利后创作的抗战题材图像同样延续着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1胡一川《血战卢沟桥》

图1胡一川《血战卢沟桥》

20世纪30年代,鲁迅引进欧洲及苏联的版画作品,为推动新兴木刻的发展,多次举办讲座,出版木刻书刊,并与青年版画家通信,为他们的展览写序言,向社会推荐版画。因此,不少青年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鲁迅的教诲,并被其精神所影响。鲁迅《〈新俄画选〉小引》指出:“中国制版之术,与其变相,不如且缓....


图3张仃《收复失土》

图3张仃《收复失土》

2.壁画:以建筑物墙壁为载体的抗战图像传播图4蔡若虹《全民抗战的巨浪》


图2李少言《八路军一二○师在华北》

图2李少言《八路军一二○师在华北》

图1胡一川《血战卢沟桥》新闻漫画是漫画家将新闻性与艺术性结合的表现形式,因其浅显易懂,成为知识分子在大变革时期用以抗争的有效话语表达形式。作为知识分子的漫画家,从未放弃对现实的关怀,如沈伯尘、丰子恺、叶浅予、丁聪等优秀漫画家,一方面继承我国传统讽刺艺术的文化基因,一方面借鉴西洋....


图4蔡若虹《全民抗战的巨浪》

图4蔡若虹《全民抗战的巨浪》

图3张仃《收复失土》山西是古代壁画遗存极为丰富的地区,其中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中的壁画数量可观,其丰厚的史料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不容小觑。而地处吕梁山的离石地区,至今仍保留有一处描绘晋绥革命根据地军民抗日救亡与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的红色壁画。



本文编号:3983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983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c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