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7-04-02 14:12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论文把李泽厚的所有著作作为解读文本,试图从人生论的角度阐释李氏美学思想。李氏首先是一位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位美学家,所以需要把李氏美学思想放入他的总体哲学思想中来理解。纵观李氏四十多年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李氏美学思想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与他对“人”的理解,对人生存的关注分不开,李氏美学表现出浓厚的人生论特点。李氏探究了人性结构、人生意义,为人的存在找到起点、依据和归宿。李氏以 “人是什么”为逻辑起点,以“人活着”为既成事实和源初点,从人类主体性的角度探索人将如何活下去,然后进一步站在个体生存的立场,追问人活着的意义,最后欲找到个体生存的归宿和完满境界。作为李氏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李氏美学,同样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建构美学话语。在李氏的人生论哲学中,美学不再仅是一门纯粹独立的学科。李氏欲以美学为桥梁来完善他的人生论哲学体系,从美学的角度来完善个体的人性结构,倡导建立个体的情感本体,这种情感本体正是一种审美的,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审美既让个体完全自由享受人类的历史文化,同时审美的心灵又属于人性的最高峰。美学既是沟通个体与社会,历史与当下存在的中介,又是人完满生存的最后归宿所在。在众多的思想资源中,李氏的研究立场仍回到儒学,因为李氏认为儒家思想在塑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传统精神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精神,这种美学精神是人之生存的最后归宿和寄托。提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性问题,找到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性文化道路是李氏学术研究的内在驱力。通过对儒家经典文本的阐释,李氏希望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儒学精神,为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提供文化建设方案,,为现代化下人之生存悖论提供解决之径。
【关键词】:李泽厚 人生论 美学 实践 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3
【目录】:
  • 绪论6-9
  • 第一章 人生论美学思想的形成9-28
  •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思想9-15
  • 第二节 七八十年代的美学思想15-22
  • 第三节 八十年代末及以后的美学思想22-28
  • 第二章 人生论哲学思想体系28-44
  • 第一节 人生论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28-39
  • 第二节 人生论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美学39-44
  • 第三章 人生论美学思想的反思44-59
  • 第一节 思想资源44-49
  • 第二节 研究立场49-53
  • 第三节 内在驱力和学术旨向53-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后记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2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3 周良发;;李泽厚现代儒学论要——《略论现代新儒家》再评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新书快报[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09期

5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6 田静;;《论语今读》译注商榷五则[J];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李泽厚;马国川;;辛亥革命散论[J];江淮文史;2011年03期

8 程志华;;张岱年哲学思想四题[J];现代哲学;2011年03期

9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刁生虎;王晓yN;;庄子论“名”的三重维度[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陈泽环;;以小生命融入文化和自然的大生命——钱穆“人生论”初探[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9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10 陈有f;;论“下半身”[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2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3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健;李泽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N];南方周末;2007年

6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8 朱航满;难以放逐的青春孤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10 刘东超 (本报书评人);儒学研究的李泽厚视角[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6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李春红;刘再复“启蒙文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谭佳;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惠娟;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82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